上午十点,手术室门口人员攒动。原来,是有一个小孩子做手术。
小孩子做手术,可了不得。四个老人看一个孩子,哪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因此,一个孩子做手术,大大小小十几号人都来了。
看到孩子出来的那一刻,奶奶用纸巾擦擦眼角、踉跄着试图往前凑凑。其他人,则使劲往前挤。
看到孩子哭得厉害,孩子母亲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撩起衣服开始喂奶。周围的人,一看这情况,也都纷纷避目。
看到小孩子没事,和家属对接完毕,我们则匆匆返回手术室进行下一台麻醉的准备。
第二台麻醉刚开始没多久,主任打来电话问:手术进行得怎么样了?还有多长时间结束等问题。
抬头一看时间,11点30分。这个时间段,正好赶上我们每天中午的换饭时间。
一般情况,我们麻醉医生的换饭时间也就5分钟左右。试想一下,只有一个人换饭。十几个手术间,换一圈下来,最后一个人吃饭也要等到一小时之后了。因此,大家都很自觉的快点吃。所谓快点吃,那阵势,似乎恨不得把饭直接倒进胃里。看到值班医生换不过来,主任有时候也会加入换饭的队伍中来。
主任打来电话,我心里一阵暗喜:难道,今天主任要亲自换饭。看这时间段,莫非我就是第一个?
美滋滋的挂断电话后,一边继续麻醉、一边等来随时来换饭的主任。
过了没几分钟,主任果然如期出现了。
然而,看主任的表情,似乎没有换饭的意思。一言不发,弄得我更加紧张。
主任看过一圈麻醉准备和麻醉记录单后,略有所思的站在监护仪前面。看到这种情况,换饭的想法一扫光。隐隐感觉,这里似乎有事儿。
然而,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错在哪里?
在煎熬中,主任终于说话了:上一台小孩的麻醉,有什么异常吗?
一听问道是上一台小孩的麻醉,我内心的紧张直线下降。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的麻醉相当完美:全程平稳、未出现任何意外或者并发症,苏醒效果也相当满意。
我回答道:没什么异常啊!一切正常,回去的时候,呼吸都很好,也很清醒。
主任小声说道:家属有点意见,认为咱们一点人情味没有,小孩子在那里哭,也不知道给点止疼药。
我心里“呵呵”一下,原来是因为这个啊。我和主任说,这是家属不懂,一会我去解释一下,她们就理解了。
主任说,事不宜迟,和患者沟通要及时到位、避免纠纷。咱们没有错,更要把事情办得漂亮。
到了病房后,面对满屋子的家属,一时还真分不清哪个是孩子母亲。
为什么找孩子母亲?
一方面,孩子母亲年轻,容易沟通;另外,如果有意见,可能就是孩子母亲意见最大。
我问了一下:谁是孩子的母亲啊?一个年轻女人回过头说:干嘛?
我说:你到医生办公室来一下。
到了医生办公室,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不满挂在脸上。
我开门见山的说道:您对我们的处理有意见吗?我是负责这台麻醉的,我来给您解答一下。
听我说道,她立刻变得有些生气地说: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你家的孩子哇哇哭,你不心疼啊?娃儿都疼成那样了,你是怎么麻醉的?
原来是因为出手术室哭的问题,这下我就放心了。我心有不悦的说道:要知道,为了等她这一声哭,我们在手术室里足足等了将近半个小时。
什么?意思你你们故意让我家娃儿哭的?她咄咄说道。
看着她逐渐升级的情绪,我觉得有必要详细和她解释一下了。
我和她解释说:小孩子的麻醉与大人不同。大人可以精确的反映出一些问题,或者听一些指令。而这些,在一些年龄小的孩子身上,伴随着苏醒期的各种不适,很有可能让我们无法判断小孩的恢复情况。据大量研究显示,小孩子术后发出哭泣,说明其气道是通畅的、神智也逐渐在恢复。在麻醉中,呼吸安全是最重要的。因此,当我们听到了她的哭泣,就知道气道没有问题了。
全麻之后,体内尚有镇痛药残留,因此更多的是不适,而不是疼痛。所以,在安全和不适之间,我们宁可选择安全。
听到我这么说,她似乎有点不好意了。低声说道:小孩子能不能别让她那么难受。我说道:小孩子对麻醉药反应不一样,同样的麻醉药效果可能不同。为了她的安全,让她清醒一点是好事。一旦她继续睡了,你们在旁边是很难发现异常的。
说完之后,她起身离开。临走,再次表示了歉意。
参考文献:
1.何淑清. 围手术期婴幼儿与儿童麻醉讨论[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4, 002(009):16-17.
2.张建敏. 小儿手术麻醉典型病例精选[J]. 2015.
3.张溪英, 湖南省儿童医院麻醉手术科. 小儿麻醉的相关问题[J]. 湖南省第六届小儿外科学术研讨会, 2012.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