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天气炎热,暴雨频发,一波传言趁机来袭。
“今年是庚子年,更是白元年,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太阳风、离子流更猛烈地扑向地球,所以灾害频发……”还有人认为,“全球气温不平稳,北极地区温度升高是导致我国南方暴雨不断的直接原因”。除了关于暴雨成因的传言,随着气温的升高,一篇《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的文章开始在朋友圈流传;“疫情期间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量,需要静置2个小时再使用”,1种疫苗可预防多种癌症等传言又卷土重来……这些传言是真的吗?
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引发网友热议。同时一则信息在各大微信群被大量转发,“下面是国家气象局退休专家、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地面指挥李俊英教授的帖子,转发供各位参考。
2020特别提示:今年,真正的天道轮回,我们遇到了60年小轮回的庚子年,更遇到了180年周期白元年,太阳、地球、木星、土星和银河面并到了一条线,让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太阳风、等离子流更猛烈扑向地球。接下来几个月是并线最高峰,可能全球还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灾害……”这则谣言中,“专家的科普”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真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在中国气象局发布会上回应:“‘退休专家’我们单位查无此人,帖子里讲到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缺乏科学依据。”
同时把自然灾害甚至是人为灾难归咎于天文因素,让在宇宙中甚为“渺小”的地球背锅,这是很荒谬的。
天文上,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特殊天象,比如前不久出现的金环日食,各种新闻报道中普遍认为极为罕见,下一次只能等到2030年才能看到。实际上,日食每年都有,但由于位置的缘故,每次日食都只有部分地区能看到。只要愿意“跨国追日”,每年都可以看到“十年一遇”的日食。
除了天象,今年北极地区的温度再创纪录,据此,有人认为我国南方的强降雨和北极的温度升高有关系,并表示北极地区接连出现的创纪录高温是导致这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的主因。
真相: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一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全球变暖不是说所有的地区都一样,北极地区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导致很多极端事件发生,比如极端的高温事件和极端的降水事件。
我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暴雨日数、降水极端性、高温日数明显增加,干旱的地区也在增加。这样的一些事实表明,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至于今年北极的气温创历史纪录,这是一个事实。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摄氏度也是破纪录的。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北极的创纪录气温和我国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联系。
目前在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表示,日常生活中,体格好的人容易得大病,而那些身体羸弱的人,虽然小病不断,但总是没那么容易得大病。夏季,全国各地的气温一路攀升,而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
真相:中暑的专业名称叫“热射病”,可以分成经典热射病(也称非劳力性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两种。前者多发于老弱病群体,而后者多发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精壮人群。但是对于体弱的人而言,甚至不怎么劳作也会中招。跟“劳力性热射病”相比,祸害体弱人群为主的“经典热射病”更危险。
有数据显示,经典热射病在夏季高温期间的人群发病率为(17.6-26.5)/10万。每年因此住院的患者中,如病情严重进了重症监护室,死亡率可以高达70%。因中暑死亡的患者中,大约一半是在住所发生中暑,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中暑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可以说,热适应能力越强越不容易中暑。如果中暑,说明还没有适应环境,或者是环境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生理耐受极限。对体弱人群而言,中暑很可能是雪上加霜。老年患者本身就容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些都是导致中暑风险和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
越小的孩子,体温调节功能就越不成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就越弱,一旦发生中暑,进展非常迅速。每年夏天几乎都会发生儿童被锁在车里短时间内死亡的事故。因此,夏季来临,老人和孩子需要我们重点关注,避免出现中暑。
“市水业集团提醒:疫情时期,自来水在处理过程中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了氯气的注入。请大家在用水时,特别是烧开水、煮饭前要把水提前接出来,最少静置2个小时以上再用。”
近日,受疫情影响,一则自来水注入大量氯气的信息在乌鲁木齐当地的微信群里被大量转发,这则消息也让不少市民对自来水的质量表示担忧。
真相:乌鲁木齐水业集团表示,此消息不实。疫情防控期间,乌鲁木齐市各制水厂出厂水余氯(消毒剂)控制在0.6—1.0毫克/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能有效保障自来水在管网运输中的持续杀菌能力,完全不会影响健康,更无需“最少静置2个小时以上再用”。
目前,乌鲁木齐市每月持续对地表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调蓄水进行严格把控、检测,各项水质指标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并定期通过乌鲁木齐水业集团客户服务微信平台公示水质检测数据,保障全市正常安全供水。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某医疗集团发布“DCV癌症疫苗”,98000元注射一针,可以预防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种以上的癌症。文章表示,WT1基因是诱发肿瘤的基因,人类所有的癌症都与这个基因突变有关。诺贝尔生态医学科学研究院发现了抑制WT1基因突变的路径,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让人体产生抑制WT1基因突变的记忆T细胞,这种记忆T细胞让人体产生免疫。
真相:事实上,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即便被划分为同一种肿瘤,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目前预防肺癌都难以做到,别说一起预防12种癌症了。只靠“DCV癌症疫苗”产品说明中提到的那样,控制广谱WT1基因就可以预防(先假设所注射的物质能够调控该基因)是不可能的,所谓“万能基因”纯属子虚乌有。
目前,肿瘤疫苗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分别注射给健康人和肿瘤患者。预防性肿瘤疫苗只能针对由病毒等微生物引发的肿瘤,由于这些类型的肿瘤能够明确形成机理,因此可以预防。目前已经有多种预防性肿瘤疫苗上市,如宫颈癌疫苗、乙肝疫苗等。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应用则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一种治疗前列腺癌的肿瘤疫苗在美国上市,多个治疗产品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