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访谈 | 李旭:让医院充满“人情味”

2020
07/31

+
分享
评论
健康县域传媒
A-
A+
记者:高天和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初进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树林掩映,曲径通幽,凌霄花和紫藤花互相攀援,细致修剪的“苏派盆景”点缀其间,每一寸绿地都被精心规划,漫步其中身心悦然。行政楼前,黑松、紫竹、腊梅“岁寒三友”和敦厚山石构成的景观,无声地传递着医院的人文精神。

 
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李旭,对院区内的每一株植物都“如数家珍”。他讲起话来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和大家交谈起来妙语连珠,引得听者捧腹。   李旭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愿意做实事的医院管理者,关于医院发展话题,他用简单的比喻进行深入的剖析,所谈内容不仅涵盖工作方法,一些“接地气儿”的哲学理念也贯穿其间。  

 
 

 
郯城地处鲁苏交界,南临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县、河东区、罗庄区、兰陵县接壤。这对于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来说,注定了该院的医疗服务影响力将超越本县的103万人口。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奋力前行,近年来,搬迁新院区和创建“三乙”成为医院快速发展“新引擎”,在县域内形成了“医疗龙头”示范作用。

 

留人先留“胃”,提升医护在院获得感!


 
“   我们是双职工家庭,只要不回家照看孩子,一天三顿饭都吃在食堂,家里的灶台都快生锈了!”一位正在用餐的医生笑着对记者打趣。

 
“要想抓住医护人员的心,先要抓住医护人员的胃!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一半医护人员都是‘双职工’,只有‘吃饱吃好’才能让医护人员‘以院为家’。”这是李旭提升全体医护工作“粘性”的重要举措。

 
自助餐虽然5元一位,但味道一点也不差,每天8个菜均由专业“大师傅”精心烧制,后厨大到足以再开个“小饭馆”,所用食材都新鲜直采,调味品全部通过玻璃柜“示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吃起来美味又放心。食堂聘有专业的“大堂经理”,对整个食堂进行职业化管理,服务人员统一着装,整个食堂设有专门的服务台。食堂超市属于中型规模,从生活用品到各种食品一应俱全,商品摆放合理,没有乱七八糟的杂牌商品。

 
除了自助区和超市,医院食堂还有多个窗口售卖“风味小吃”,李旭院长在窗口递给记者一个“烤牌(郯城特色小吃)”,小小的面饼制作精良,吃起来酥脆可口,由此可见医院对于细节的用心把控。“小烤牌”体现出的不仅是郯城风味,更是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   食堂不仅提供常规饮食,一些特殊患者(如肠道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有专门的营养配置室,含有高纤维、高蛋白、高粗纤维、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等多种分类,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取得相应的配餐,这对提高患者的康复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走出食堂,李旭院长带领记者参观了整个院区。整个环境参观下来,“移步换景”式的景观设计每一处都给人惊喜,竹林构成的小道,道路两旁的银杏树,在深秋能把整个医院都变成金黄色。一些重要的树木用栏杆保护供大家观赏,连廊采用仿古灰瓦设计,巧妙的把医院大楼和外部景观衔接起来,还在园区角落专门设置“吸烟区”,让整个医院人文环境更加规范。

 
“医疗质量的提升,除了诊疗能力要提升,在服务层面带给患者的感觉尤为重要,这也是医院大力建设食堂、绿化环境的真正原因。”李旭坦言,医护人员中午在食堂吃得满意,饭后在院区树林内散散步,中午在办公室稍作休息,患者有情况也可以马上出诊,无形中也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效率。

 

医疗质量是永远追求的生命线


 
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自建院以来,医院几经易名,从最初的2间草房、5台血压计、5个听诊器、13名医务人员创业,到现在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年服务门急诊患者87.7万人次,在院职工1388名,设有临床病区46个,医技辅助科室12个,年营业额高达6亿,全体医护始终秉持“厚德笃行、医精惠民”的院训,把医疗质量作为永远追求的生命线。

 
李旭院长1997年毕业后就进入医院工作,他始终秉持着“患者第一”的服务宗旨。“那时我还在神经外科临床做医生,一天有位4岁的小患者把头撞破了,经查体并无大碍,但患者家属要求必须做CT,几经坚持,我还是认为先回家观察,结果那位小患者确实没什么事,也就没有二次复诊。”李旭回忆说。

 
优质医疗资源始终是稀缺资源,人对于生命质量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对医生来说,“动动手”签张单据很容易,愿意做哪种检查患者都有权去做,但站在医者的角度却不能草率。为患者负责不仅是给对方看病,还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大家少花钱看好病。  

 
 

 
李旭认为,   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对专业书籍“滚瓜烂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不鼓励做书呆子,但肚子里没货也就没了底气,病人来就医,最起码的病况要讲清楚,如此才能让病人信服。  

 
大学毕业后的李旭,考虑过去外地工作,成为科室主任后去大城市、大医院的机会更多,但李旭几经思索,还是选择坚守在家乡的土地上。李旭大学时代做过班长,责任心和沟通能力在那时就有所历练。他是个看重感情的人,当科室主任时,每周下班都要组织科室全体成员聚餐。“组织纪律性一定要重视,但未必是死板的强行灌输,制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沟通环境,除工作外,聊聊生活问题,反而更有利于凝聚团队。”李旭说。

 
2013年,李旭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副院长,分管临床和设备,除了配合时任院长做好本职工作以外,也向老院长学了不少管理经验以及做事的方法。他也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经”。虽然行政和临床是两条路,但彼此关联、相得益彰,偏向任何一头的“单边管理”都不行。作为管理者,责任心和包容心最重要,无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人,要给大家充分的话语权,把握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仅过了三年,2016年院长的“接力棒”传到了李旭手中,从以前分管“几项任务”到如今全方位管理医院,李旭开始思索医院文化、制度走向,以及作为院长如何开拓未来的发展方向。

 
“思来想去,医院文化最重要的还是守住制度和道德底线,评审的目的不是治人,而是创造规范。”李旭直言, 多年积淀下来的规章制度、管理标准都经过“前辈”们精心制定,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检验。事实上,我认为,通过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工作,在工作中有些小“瑕疵”在所难免, 但“容错”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后复盘改进,带动大家一起进步。

 
“   李院长工作仔细务实,懂得上下级间换位思考。对每个人遇见的问题,他总是具体到个人去分析,尽量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院长能和医院所有工作人员有效沟通,既让当事人意识到错误,也不会觉得难为情。”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顺贤对记者说。

 

把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


 
“传承与创新”是高效发展的底色,传承是对原有优良基础的夯实,创新则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突破。历任医院管理者为医院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壮大,成了李旭面临的一道难题。通过管理层反复商讨研判,他下定决心抓两件事,第一件是创建“三乙医院”让全院诊疗能力产生质变;第二件是“找准定位,精细化发展”,避开“超大型医院”的正面冲击。

 
“创办‘三乙’期间,李院长几乎‘以院为家’,早晨6点多来,晚上10点多走,和大家一条条的研究创建规则。‘创三乙办公室’同事们加班,院长也陪着大家一起,有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他就睡在办公室。节奏虽忙,他依旧体量着辛苦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些女职工晚回家不安全,院长都强行命令她们回家。‘一把手’带头冲锋,上下级互相照顾体谅,这让大家充满干劲儿。短短13个月,‘三乙’被我们成功收入囊中!”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院办主任陈海清回忆到。

 
   
 
“   精细化发展,最终是绩效发展。医院一半是双职工,医院不景气让夫妻二人如何生活?”李旭直言,   既要盈利供大家开支,也不能一头扎进市场,完全以市场做标准,实现价值导向的同时,必须兼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李旭认为,   “医院要防止‘评论员’和‘指挥员’太多,‘运动员’太少的局面。”超大型医院主做三件事,清楚什么病、为什么得病、如何治疗。县域医院则要做两件事,清楚什么病以及如何治疗。乡镇卫生院则主要知道怎么治,确诊病情由县域医院配合。为此,医院确立了“大急诊”发展模式,增加群众就医获得感。医院专门用一个楼区设立“大急诊”,通过开辟绿色通道,集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等为一体,让县域患者得到体系化的急救。  

 
此外,李旭对慢病管理也极为重视,“管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针对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专门成立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MMC位于门诊综合楼三楼,占地200平米,将智慧医疗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对肥胖、糖尿病及并发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疗一体化综合管理,并将更多的代谢病患者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医院还成立“高血压达标中心”,推广高血压防治技术、疾病治疗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为目的,规范高血压诊疗路径,让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真正落地。“高大上的医疗项目应量力而行,县域要把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急诊,慢病管理这些群众急需,医护人员抓得住,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李旭说到。

 
近年来,该院积极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同济十院,千佛山医院,齐鲁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建立合作,与齐鲁医药学院成立临床教学基地,全力向医、教、研结合迈进。此外,该院积极参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全县19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推动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合理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增强分级诊疗承接能力。

 
记者获悉,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二期”即将开建,建成后将与现有主体工程贯通,与之配套的地下双层停车场将极大缓解“停车难”问题。未来,关联度强的科室将设置在同一层,一、二期工程左右各一个,增强“强关联学科”的交互性,为多学科会诊打破学科壁垒,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医生、科室和医院共同提高。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从根本上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从科室主任到医院院长,李旭更多的是在转换间进行“角色融合”。李旭表示,   “县域医院发展要立足于百姓健康,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立足之本。公立医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惠及百姓,让郯城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分享健康红利,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地方,实实在在的增强百姓就医获得感。”  

责任编辑:孙凡

审核:江元溪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护人员,郯城县,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