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都重要,复工复产也别忽略心理调节!

2020
07/30

+
分享
评论
TPP数字健康
A-
A+

疫情不仅对很多人造成身体健康的损害,更让更多的人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损失。

今年以来,疫情带来的冲击让很多人经历了工作、生活节奏的改变。那么,在保护好自己和家人防疫健康的同时,你是否也注意到了对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的疏导?
近日有专家指出,前一阶段疫情导致的居家状态会让不少人的心理出现一些变化。在复工复产后,人们在继续关注疫情防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试,以身心“双健康”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1

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在疫情居家期间心态发生变化,“着急上班”的人群。这类人从早出晚归的规律上班生活,切换到每天在家隔离的状态后,往往要面对比平时更为繁杂的物资采买、做饭、督导孩子学习等琐事,难免会出现心态失衡。加上疫情让人闷在家里、收入受影响等因素,很容易使人产生冲动情绪。
还有一种人群在心态上则相反,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居家工作状态后,反而难以适应复产复工后重启的正常通勤节奏,往往希望再在家里呆一段时间。尤其是有的人平时在工作单位存在人际关系等问题,居家办公的非正常状态反而为其提供了一个“逃避”的舒适区。这就导致当工作模式恢复正常时,反而促生了不适应的感觉。
还有一类人在疫情期间,过度关注与疫情相关的新闻资讯或社会传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悲观等情绪,无形中让自身背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例如,不少人对部分地区疫情防控出现的小范围波动,心态上存在反应过度的情况,或是觉得“太危险”,久久不敢乘坐公共交通上班出行。抱持这样的心理状态,很不利于快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心态中来。
针对与疫情相关的心理问题,专家指出:疫情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状态,也使很多人产生了对日常生活、工作方式的认知偏差或逃避心理。一些人原本就有轻度的心理问题,在这种特殊状态下可能会加重。
2

如何正视心理健康的挑战,减少消极影响呢?
专家指出,“急于上班”和“不想上班”等现象,实际上都是对家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产生逃避心理的体现。疫情带来的变化,也许暂时为这些问题带来了一个逃避的缓冲空间,但长期来看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在这方面,可以采取记“压力日记”的方式,每天将感受到的压力记录下来,找出产生压力的真正来源,并进行一次压力评分,然后定期回顾并更新压力分数。通过这样的放松训练,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引导自己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而针对过度消极、焦虑、紧张的情绪,也要做好适当的心理建设。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单位和个人都按照要求做好防护措施,就能够有效保障安全,无需过度恐慌。平时,还应该多关注时事新闻或其他多姿多彩的内容和资讯,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娱乐和一定的社交互动,让个人所处的信息环境和生活节奏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以达到疏解负面情绪、建立正常认知的目的。
如果这些简要的措施还不能有效缓解心理问题,则应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咨询,获得及时、专业的心理援助。只有在生理、心理上都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才能够尽快适应起居出行节奏的变化,以最佳的状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双健康”,在复工复产的重要关头,可不能马虎哦!让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变化,面对未来。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复产,复工,心理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