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机械瓣换瓣术后的长期抗凝经验

2020
07/28

+
分享
评论
杏林帮官媒
A-
A+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CardiovascularSurgery

专家简介:励峰,现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心血管外科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大血管外科、冠脉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方面都有深厚的功底。善于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手术理论和方法,并有开拓性工作。

心脏换瓣手术已经普及,大量的病人更换了心脏瓣膜,生物瓣的抗凝策略比较简单,这里先讲讲机械瓣膜的长期抗凝策略,提出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们认为应该坚持常规的抗凝策略结合病人的年龄体质伴随疾病等个性化。一切死板的机械的处理不一定能让病人获得最大的益处。

总的来说,对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换瓣患者,其长期的血浆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早要求2.5到3.5,其实就是死板的照抄国外标准。后来发现,如此抗凝下,国人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栓塞发生率,后来就下降到2.0-3.0之间的标准,发现出血率有下降,栓塞没有增加,患者获得了好处。再后面又开始使用1.5-2.5的抗凝标准,发现出血可能继续降低,血栓可能还是没有什么增加。所以国内目前多数医生同意比国外相对低一点的抗凝,具体原因与饮食体型体质等有关,就我们的经验来说,我们也同意相对低的抗凝策略,同时需要个性化处理,具体原则如下:

1、二尖瓣位置的抗凝要求比主动脉瓣高,双瓣病人等同于二尖瓣病人,二尖瓣病人的抗凝往2.5左右靠,主动脉瓣病人可以往1.5方向靠。

2、有房颤病人的抗凝要求高,尽量往2.5方向靠

3、大心脏主要指大左房病人的抗凝要求高,尽量往2.5靠

4、消瘦营养差的晚期病人相对更容易出血,抗凝要求可以略低懂得这些基本原则以后,就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大心脏房颤,二尖瓣术后,INR在2.5,甚至3.0左右也无所谓,而一个仅仅左室增大,窦性心律的主动脉瓣病人,INR在1.5以上就够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条件与饮食习惯逐步的接近国外的病人,也许二三十年以后,我们的抗凝标准也需要慢慢的提高,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死板行医永远是错误的。

远原标题: 机械瓣换瓣术后的长期抗凝(上海六院经验)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上海六院,机械瓣,换瓣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