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堵医院出炉!大三甲的痛,远不止这些

2020
07/24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官方微信
A-
A+

这两天,一份名为“全国主要三甲医院拥堵榜TOP10”的统计报告上了热搜,不少媒体据此评选出“全国十大最堵三甲医院”。

名单中的医院,各有各的名气和口碑,却也因此遭遇拥堵而上榜,颇为黑色幽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上述“榜单”形成热议后,有行业人士指出,想要解决上述痛点,既要想办法对现有交通提效外,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和互联网医疗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互联网医疗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疫情期间还是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因为线上医疗有力补充了线下医疗的不足,让人们对互联网医疗多了很多信心。

与此同时,大规模开展互联网医疗也引发了部分医疗人士新的担心。他们认为,站患者的角度,当患者在线上寻求医生问诊时,必然更想找三甲医院的名医专家,产生新的“虹吸效应”,那样的话三甲医院医生反而更忙了。

这样的担心自然不是多余,毕竟患者的心理是“谁名气大找谁”。目前,由于线下医疗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导致的大医院虹吸效应已经产生了许多棘手问题(比如有了十大最堵医院),分级诊疗制度正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因此,探讨互联网医疗对分级诊疗是助推还是阻碍,显得尤为值得。


 针锋相对的观点

7月21日,“2020健康界峰会”的线上云峰会以直播的形式进行了一场名为“大力推进互联网诊疗对分级诊疗利大还会弊大”的辩论赛。辩论双方既包括政策研究者、公立医院院长,又包括民营医疗CEO和网红医生。四位不同从业背景的医疗人,在辩论中分为正反两方,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给出判断和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对全国公立医院做了分级管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因三级医院既能诊治疑难复杂疾病,还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等,与一级医院形成竞争关系,导致出现医疗资源的“虹吸效应”。

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3年,三级医院的床位数扩张82%,县级医院床位数扩张29%,而卫生院的床位数却下降了6%。有分析认为,这跟公立医院“只有分级管理没有分级医疗”有直接关系。

近几年来,国家卫健委提出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上述医疗资源的“虹吸效应”。

分级诊疗的通俗解释是,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疾病、科研教学等;二级医院负责常见病、多发病;一级医院负责疾病筛查、慢病管理和健康指导。最终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当地就能得到治疗的目的。

不得不说这一制度是目前平衡医疗资源的最有效手段,被社会各界一致看好。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曾表示,分级诊疗落地之日就是中国医改成功之时。

但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内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互联网医疗是一个伪命题,不仅解决不了患者的现实需求,比如面诊时的医患互动,而且还可能给三甲医院医生造成新的拥堵麻烦;也有人认为,借助互联网,能够有效提升就医效率,缓解医疗资源不足。


广义上,互联网诊疗并不等于互联网医疗,而只是后者的一部分业务。辩论赛中,四位辩手是从互联网医疗的整体高度来辩证其与分级诊疗的关系。

急医疗CEO张志刚首先表达了自己“非常支持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的观点。

作为民营医疗机构的掌门人,张志刚认为,互联网医疗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如,在线预约挂号缴费,大大提高了就医效率,同时医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病例档案,有助于帮助患者做出更好的的诊断。

辩论的反方、政策研究者梁亮亮则表达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看病难挂号难,更多是反映在看专家号难。当专家的门诊量已经达到饱和,不可能再有时间去做线上的问诊,否则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

他还指出,分级诊疗的核心原则是根据患者病情大小,一级级往上传导。在这一点上,他认可互联网医疗的技术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就医效率,但需要建立在基层医疗资源比较完善的基础上。


医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个现实情况是,现有的医疗资源更多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匮乏。

来自辩论正方的廊坊市第四医院副院长邢玉华认为,互联网医疗能够在医疗资源配置上发挥很好的作用。他指出,分级诊疗要解决的是基层资源匮乏,解决的方法是将资源下沉,包括医疗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两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

邢玉华举例两种资源下沉的实现方式。对于硬件资源下沉,他认为只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实现。比如,目前的第三方实验室,标本的检验集中在城市做,然后把报告通过互联网平台返回去。

对于人力资源下沉,他表示无论是企业办互联网医院还是医联体办的互联网医院,都可以利用很好的医疗专家的零散时间,实现远程医疗

来自辩论反方的网红医生谭秦东则表达了鲜明的观点,他认为,现阶段大规模推广互联网医疗对分级诊疗没有任何好处。

“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每个专家一天看八九十个号,还要做手术搞科研,哪还有时间上网接待患者!”谭秦东表示,互联网只是一个媒介工具,可以用来远程教学、指导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从这个角度说)是强基层(医疗技术)的好办法。”

对此,急医疗CEO张志刚提出反对观点,认为目前已经不是“互联网医疗1.0”的时代了。

张志刚认为,之所以三甲医院的医生没时间上网接触患者,是因为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不够,不能解决患者疾病所导致的。当基层患者的疾病得不到解决,这种需求就会传导至三级医院。

他指出,目前智能化的医疗设备(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很好的辅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将部分疾病在基层就解决掉,从而缓解三甲医院的压力,将更多的医疗资源集中在治疗重病急症和对基层医生的技术培训上,反倒会促进基层医疗的进步,从而达到缓解医疗资源失衡的问题。

实际上,在医生资源配置方面,邢玉华所在的廊坊市第四医院已经实现了县域内的平衡。

目前,县域内的医疗机构大致分为县级二甲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类。按照现阶段国家卫健委的意见,要对县乡村的医疗机构进行一体化整合,目的是把急病重症拉到县医院,把慢病管理、疾病筛查的职责下放给一级乡卫生院。对大部分医院而言,做出这种整合的最有效方法是资源下沉,把县医院的专家、副主任级别的医师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甚至村子里。

邢玉华表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医生资源的浪费,“一个县医院的医生在县医院坐门诊可以看60个病人,而他下到乡村坐诊一天只能看10个8个。”

为此,廊坊市第四医院的做法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把自己医院的信息化的平台推送给乡镇卫生院,让其能够利用廊坊市第四医院的网络开具CT、核磁检验条码,通过物流把检验标本运送到四院的检验中心,再通过网络把影像传输到四院的影像中心。做完以后,回传到乡镇卫生院。这样,病人以后再检查的话就不用再跑腿了。

廊坊四院还与国内某药企合作,做了一套自助取药系统,投放到乡镇卫生院,只要患者有处方,就不用再跑到县医院取药了。同时,为实现医疗的同质化,廊坊四院信息科还做视频系统,让医院门诊与乡村医生实现即时通讯,让患者在村子里就能咨询到县医院专家。

在邢玉华看来,他们医院利用互联网医疗的手段,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来县域的内分级诊疗。


如何让互联网医疗有未来

可以说,关于“互联网医疗有无未来”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与其讨论未来,不如讨论如何让它有未来。

谭秦东就指出,对基层而言目前最缺的是人才,全科医生“我们还是要提高乡村医生的基本诊疗水平,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他坚持认为,互联网医疗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来提供培训支持。“我的态度还是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医疗)设备也只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全科医生的数量,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和基层医生的水平,这才是落实分级诊疗最重要的。”

急医疗CEO张志刚也坚持互联网医疗提供数据的重要性。

“只有互联网医疗能把患者的所有的信息都完整的记录作为诊断的依据。”

也就是说,互联网医疗的一大优势是能够让医生不依赖患者简单的片面的病情描述,而是用病情数据来说话。尤其对全科医生而言,患者病情数据的完整性,能够让全科医生避免不必要的偏差。毕竟全科医生不是全科专家。


来源:健康界

作者:任平生


关于这场直播可扫码回看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