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无“置入”——五旬男子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2020
07/24

+
分享
评论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A-
A+

颈动脉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线,但椎动脉同样重要,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很多是由椎动脉狭窄引起。目前临床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重度狭窄主要方式为支架,但也要警惕再狭窄的风险。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占全部脑血管狭窄的25%~40%;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5年卒中发生率约30%~35%;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8%,较正常人群高17倍;椎基底动脉硬化性闭塞的预后差,死亡率高达70%。

椎动脉病变预后差,死亡率高,应积极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腔内治疗方式。但由于特殊的解剖因素,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几率较高。根据大多数文献报道,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0%~43%。损伤内膜增生、拉直造成应力增加、呼吸运动、支架断裂均直接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一旦出现再狭窄,再次处理较为困难,支架内再狭窄成为临床棘手问题。

药物涂层球囊 (Drug Coated Balloon,DCB) 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在欧洲已经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及外周介入领域,对于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及对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患者为54岁男性,左下肢活动受限半个月。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8年余,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3年前因右侧脑梗死及颈内动脉血管闭塞,外院行右侧STA-MCA搭桥术+EDMS术,术后恢复一般,随后突发左侧肢体乏力,动作不能,言语含糊不清。就诊当地医院行相关检查提示左侧椎动脉狭窄,行左侧椎动脉血管支架术。行相关药物及康复治疗后,左侧肢体仍活动不利,言语功能较前恢复,之后出院。

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活动受限,左下肢体无力,伴肢体僵硬感,有牵拉感,行走时感肢体有沉重感,行走困难,双脚底痛温觉减退。

入院查体,血压:131/78mmHg。神清语利,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左侧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3+级,左下肢浅感觉减退。

MR示双侧基底节区及右侧顶叶凸面小梗塞(部分软化灶形成)轻度脑白质疏松,MR-tof 可见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DSA血管造影:左侧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岩骨段远端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由左侧颈内部分代偿,右侧颈动脉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患者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外院置入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再置入支架困难。综合患者病情,张琪博士决定为患者行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球扩支架置入术+左侧椎动脉狭窄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术。

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术——即使用药物球囊进行血管内膜药物涂层,这样无需植入支架,同样可解决其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这也是介入治疗的新理念——介入无“置入”。

药物球囊扩张解难题

“药物球囊治疗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是通过局部向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内膜炎症反应,大大降低血栓的形成。它与传统支架置入术相比,可以极大降低支架使用的临床风险,术后患者服用抗凝药物的时间减少。”张琪博士介绍,药物球囊扩张术既能达到“支架样”效果,又没有支架置入,避免了支架术后的再狭窄。药物球囊治疗避免了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了必要时的后续治疗机会。

为预防支架内再狭窄,药物之外还需要进行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措施:合理用药,改变发病危险因素,肢体康复训练,规劝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如控制好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戒烟等。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椎动脉,扩张术,支架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