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殇综合,部分内容来自深科技、即刻药闻、区块链币海
昨日,柳叶刀同日上线两个新冠前沿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论文。
首先先看下目前在研的疫苗。两篇论文所说的都是采用的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技术,一个是牛津大学/阿斯利康的疫苗ChAdOx1 nCoV-19,现在名字换掉了,叫AZD1222。另一个就是陈薇院士主导的康希诺/军科院研发的疫苗Ad5-nCoV。
中国的疫苗Ad5-nCoV
中国的研究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领衔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论文题目为《5 型重组腺病毒新冠疫苗在 18 岁以上健康成年人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2 期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接种疫苗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95.3%受试者产生了中和抗体,89%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该疫苗的Ⅱ期临床试验4月12日在武汉启动,是全球最早开展Ⅱ期临床研究的。实验采用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508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疫苗组和安慰剂组,在更大人群中验证了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508名受试者全部完成随访,无一脱落,临床依从率100%。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临床试验首次验证了55岁以上年长人群的免疫效果,是首个55岁以上年龄组的临床试验数据。
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重症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陈薇院士团队在Ⅱ期临床试验设计中重点关注了年长人群,最年长受试者84岁也产生了抗体。与18-54岁年龄阶段相比,该疫苗在年长人群(大于55岁)中的免疫原性稍弱,但安全性良好。
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该疫苗在 18 岁以上的健康成年人中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综合考虑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结果,确定5×1010vp为目标剂量,该剂量下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达到90%以上,安全性良好,为顺利开展Ⅲ期国际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382 名疫苗接种者中有 77% 出现发烧、疲劳、头痛或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 48%。
Ad5-nCoV不好的消息是:
(国内的媒体并没有深入报道这个,医殇小编我是用翻译软件翻译了论文来说的,我更喜欢科学家这种务实的精神,有好的说,有不好的也说)
在接种疫苗之前,508名参与者中,有266名(52%)具有高的预先存在的抗Ad5中和抗体。具有低前驱抗Ad5免疫力的参与者的RBD特异性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比具有高前驱抗Ad5免疫力的参与者高出约2倍。
研究发现,年龄增长是RBD特异性ELISA抗体,以及对活病毒或假病毒的中和抗体反应的另一个独立的负面影响因素。基于年龄的分层分析发现,55岁或以上的参与者在接种后两个剂量组的抗体反应都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活病毒的中和抗体方面。
参与者的年龄和已有的抗Ad5免疫力可能影响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实验者注意到,发热的发生与年龄的下降和对疫苗载体Ad5病毒的预先存在免疫力低下有关。在21名发生3级发热的参与者中,有19名(90%)对Ad5病毒没有预先存在的免疫力,中和抗体滴度低于检测值。
研究发现,年龄的增加和原有的高抗Ad5免疫力能够显著降低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对于一些已有较高抗Ad5免疫力的参与者,注射一次疫苗可能不足以引起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反应,尤其是对于55岁或以上的人。
解释下,因为大多数人曾经感染过腺病毒,所以有着预先存在的抗体,这类人以及55岁以上的老人注射一次疫苗可能不足以引起较高的免疫力。
当然实验团队也给出了方案:根据之前在同源初免研究中使用基于Ad5载体的埃博拉疫苗的经验,灵活的额外剂量(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之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以提供免疫反应的增强。
牛津大学/阿斯利康开发的ChAdOx1(AZD1222)
英国研究是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题目为《针对新冠病毒的 ChAdOx1 nCoV-19 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1/2 期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初步报告》。
AZD1222由牛津大学和其分拆出来的公司Vaccitech共同开发。它使用的是一种基于减弱版本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改造的复制缺陷型黑猩猩病毒载体,并携带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转基因。接种疫苗后,它会产生刺突蛋白,引发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
COV001是一项设盲、多中心、随机对照1/2期临床试验,共有1077例健康成人受试者参加,年龄18-55岁。它评估了单剂量的AZD1222接受与对照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enACWY接种的安全性和免疫应答。10名参与者也接受了间隔一个月,两次接种AZD1222的疫苗接种方案。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单剂量的AZD1222导致95%的参与者在注射后一个月体内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体水平增加了4倍。在所有参与者中,疫苗诱导了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峰值,并在注射后维持2个月。在接种后1个月,91%的参与者和100%接受第二次接种的参与者中观察到了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活性。接受1次或2次疫苗接种的参与者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与COVID-19恢复期患者相似。
在安全性方面,AZD1222组出现一次性局部和全身反应,与既往试验和其他腺病毒载体疫苗相当。包括暂时性注射部位疼痛和压痛、轻度至中度头痛、疲乏、寒战、发热、不适和肌肉疼痛。AZD1222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使用预防性对乙酰氨基酚(一种止痛药)后反应减轻,第二次给药后不良事件发生频率降低。
该试验的共同作者、牛津大学疫苗试验的首席研究员Andrew Pollard教授说:“我们的新冠病毒疫苗的中期1/2期数据显示,该疫苗没有导致任何意外的反应,与之前的这类疫苗具有相似的安全性。接种后观察到的免疫应答与我们预期的新冠病毒保护性一致。我们在接受两剂疫苗的参与者中看到了最强的免疫反应,表明这可能是接种疫苗的一个好策略。”
阿斯利康生物医药研发部执行副总裁Mene Pangalos博士说:“我们对1/2期临床试验的中期数据显示AZD1222能够快速引发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反应感到鼓舞。虽然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但今天的数据增加了我们的信心。”
ChAdOx1(AZD1222)不好的消息是:
医殇小编就这款疫苗之前的一些新闻事件做些回顾性评论:
这款疫苗之前曾在媒体上被国外一些媒体说研究失败,原因是实验团队在猴子身上做了攻毒实验,牛津大学的ChAdOx1 nCoV-19对猴子的病毒载量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但是攻毒的病毒基因(gRNA)组在呼吸道不同部位,免疫组和对照组均有约2/6只猴子能明显检测到高剂量病毒;在检测复制的病毒(sgRNA)基因组结果中,也有至少1只猴子显示出明显的病毒复制。并且有猴子发生了呼吸急促的事件,但是攻毒实验恒河猴的肺部并未出现病理性变化。
虽说猴子们最终没有病情加重,但是从猴子的攻毒实验上说,这款疫苗只能说是提供了部分保护,但这不能否定腺病毒本身作为疫苗开发的途径,因为还可以在优化条件后可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水平,例如佐剂或者使用方法上做点文章。
后来据说这款疫苗又在猪身上做了进一步的实验,6月20日,牛津大学和萨里大学等机构在小鼠和猪身上采用“初免-加强”策略,进一步评估了牛津疫苗的免疫原性,并以题为“Evaluation of theimmunogenicity of prime-boost vaccination with the replication-deficient viralvectored COVID-19 vaccine candidate ChAdOx1 nCoV-19“发表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
实验表明与未接种相比,两种接种策略的猪可以检测到FL-S特异性抗体滴度;且加强接种的抗体滴度明显要高;RBD特异性抗体滴度在接种后14天都可以明显检测到,但35天后加强接种滴度明显高于初免。
结论:单剂量ChAdOx1已经能够诱导抗体应答,证实小鼠中同源加强策略能够使抗体应答明显增强,在猪中程度更加显著。
疫苗总结
这两款病毒的技术路线类似,实验也走在了其他疫苗的前列,但是研发一款疫苗依然是非常耗时耗力甚至可能是耗钱不成功的事件。两款疫苗都有好消息,也都有过不好的消息。我的建议是理智和谨慎看待任何疫苗的进展,别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疫苗上。
《柳叶刀》同期发表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疫苗专家纳尔 · 巴 · 泽夫(Naor Bar-Zeev)和威廉 · 摩斯(William Moss)评论称,尽管在载体选择、人群地理位置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这两项腺病毒疫苗结果大致相似且很有希望。不过评论指出,尽管这两项疫苗试验都显示了成功的希望,但试验规模仍然很小,因此应该谨慎解读这些结论。此外两个研究都受到了种族多样性的局限。
上述《柳叶刀》评论还认为,3 期临床应该迅速、务实且亚组规模足够大。还需要解答如下疑问:老年人单剂量是否足够,以及是否需要增加剂量?两剂接种方案的免疫反应持续时间和抗体减弱率是否不同?临床保护是否需要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免疫原性是否因年龄、性别和种族不同而不同?T 细胞反应是否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孕妇是否有特定的不良反应?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则更关注两款疫苗的不良反应。他告诉 DeepTech,陈薇团队的疫苗不良反应看起来更重一些,而牛津的试验则用扑热息痛抑制了发烧,这并不等于不良反应减弱。
金冬雁提醒说,此前腺病毒疫苗曾导致数人死亡,所以这些问题在 3 期临床研究中要重点关注。最终这些疫苗是否能上市,就要看监管机构是否能科学衡量多方面收益与损失了。
看到以上是不是觉得有太多的问题仍需要解答了,哪怕是产生的抗体能否真的对抗新冠病毒,能否抗住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都是一个只有3期临床才能解答的最基本的问题。
另外,再泼盆冷水,一个坏消息
最近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几项研究表明,人体不会保留感染期间积累的抗体,这意味着在人们康复后可能对新冠病毒(COVID-19)没有持久的免疫力。
6月18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中国研究也显示,冠状病毒抗体大幅下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对74名患者的研究显示,超过90%的患者在感染后两到三个月内抗体数量急剧下降。
最新的坏消息来自伦敦国王学院(King 's College of London)的科学家,他们对英国90名新冠病毒(COVID-19)患者的研究发现,「抗体水平在症状出现三周后达到峰值,然后急剧下降。」
研究显示,「60%的患者体内发现了强效抗体,但只有17%的患者在三个月后仍能保持同样的效力。在某些情况下,抗体完全消失」。这项研究在周六以预印本的形式发表,这意味着它还没有经过同行评审。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新冠病毒(COVID-19)的免疫是短暂的,该报告是其中最新的一个。
虽然剩余的抗体仍有希望提供一些免疫力,但研究中观察到的快速下降让世界各地的传染病专家感到惊讶和沮丧。如果三个月后数字继续下降,这可能意味着人们将会年复一年地感染冠状病毒。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