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7月20日,中国微生物学先驱沈鼎鸿在浙江慈溪出生。
沈鼎鸿(1910.7.20-2011.2.27)曾用名沈孝绩,1910年7月20日生于浙江慈溪观海卫上横街村一个富足的商人家庭。1920年入浙江鄞县县立第一小学就读,1923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学习(宁波),1925 年转学到上海私立浦东中学。1927 年他考入上海私立南洋医学院,1930 年转学到北平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
1933年大学毕业后,他在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药物作用,并进行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发表过《结核杆菌的脂类含量及其对化学消毒剂的影响》(1934)及《上海市街道唾液中结核杆菌检出率的调查》(1934);后到广西调查广西农村疟疾与虐蚊分布的调查。1940 年代,在抗日大后方,他结合防疫与生物制品的工作实际,研究百日咳鲍特氏菌的毒力保存问题,进行纯化白喉类毒素的试验。 1941 年日本在我国进行细菌战,在浙江、湖南等地施放鼠疫、炭疽等病原细菌,沈老作为国家防疫专业人员赴印度学习处置措施。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鼎鸿除奉命参加反细菌战调查外,主要在云南、广州、成都等地从事生物制品的研制与教学工作。1954 年,他在四川医学院工作期间对流行性感冒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成功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并完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抗血清制备。 1955 年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期间,在余氵贺(中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的领导下,参与病毒的组织培养,爆发型肝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免疫血清产生机制等课题。参与指导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的细胞动力学研究”、“TIL 细胞转染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的研究等科研工作。
沈鼎鸿有厚实的外文功底,精通英、德、日文,又具有扎实的医学功底和临床知识,更具有丰富的防疫经验,因此他在数十年的教学中,编写了不少教材。1959- 1964年期间,他先后编译和主编了《临床真菌学》(与中国第一例心脏外科手术实施者张超昧共同编译)、《人类病毒及立克次氏体感染》两本专著,还参与编写了《普通病毒学》、《病毒学手册》等医学著作; 1983 年他参与了余氵贺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中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 3 篇中的 6 个章节内容的编写。在长达 50 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沈鼎鸿培养的大量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
2011年2月27日卒于上海,根据老人的遗愿——将身体捐献给上交大医学院,供学生解剖、学习。师生们含泪怀念沈老,“老师以卓越的学术留名我国微生物学发展史,但医学还有许多待解之谜,老师一定希望学生借助他的身体,走得更远些。”
医学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我是五号医生吴昊,欢迎关注。明天见!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