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想上班了?
今天早上,昏昏欲睡的小成同学说:“为什么总是不想上班呢?好没劲啊!”
“这世界上有没有什么比较体面的体罚?” “有,上班肯定是其中一种。”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也经常听说,于是,年轻人就被扣上了“消极怠工”的帽子,成为了“不想上班”的代名词。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有一天,上班成为一件让你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无比痛苦的事情时,你就该考虑换份工作了。”不知从何时起,在60-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让人无比向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来越被新一代出身的年轻人感到厌倦。每个月总有那么30几天不想上班。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了?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点:“上班”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事情。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
上班属于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 工作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那些整天想着不想上班的人,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
那么界定清楚了“上班”的真正含义,我们就来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
其实,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上班。否则为什么讨厌上班症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对上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新鲜好奇、没有经验,想从上班中获取工作才能带来的快感。
但结果往往是工作越久越发现: 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钱谋生。
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话,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所以才会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 但是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牺牲点什么去换取金钱。而牺牲时间,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天然拥有,所以上班赚钱,成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
被忽视的情绪劳动
上班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emotion labor)”。最初,它只是指那些对员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比如: 空姐需要向乘客提供"微笑服务”,教师需要保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医护人员需要表现出关心和爱护,以及安慰。 “情绪劳动”还与性别有关,它的分配比例和强度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肩上。
只是因为性别为女,人们就认为你天生情感细腻,适合做需要共情的工作,但在William (2003)的大样本研究发现,在不存在岗位差异的情况下,将情绪劳动视为压力源的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为什么还有上班族们能在各种负能量情绪中活得好好的?TA们可能是记性差,忘了支付“情绪劳动”的成本。
你要生存,就得上班
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气吞声,日子久了,厌倦感自然而来。上班所带来的厌倦,相信每一代人都感同身受。 但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母辈那一代,就从来没听说过谁谁谁不想上班,就干脆辞职了呢? 因为在通讯和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相对贫乏简单,那时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在自己所在的圈子里,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但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到世界,小到身边,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谁谁谁出国读书了,谁谁谁创业了,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赚钱了…
一方面,不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社会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 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边又缺乏奋斗的斗志与能力。 于是挫败不断,最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 说到底,还是天道酬勤,需要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才看起来毫不费力。真正的工作自由是很贵的,你得先问自己配不配。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