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再出发,2020年家庭医生服务行动解读!

2020
07/14

+
分享
评论
基层看客
A-
A+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2020版)》的通知,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签约要求、服务方式、人员职责、考核依据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规范。

2020年的下半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常态下合理安排?家庭医生的签约与服务如何在有序中再提高? 我们从《规范》里找一找答案!

1、个体服务不灵,团队作战升级

一方面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以家庭医生为核心,护士、公卫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各团队成员真正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服务居民。

另一方面是指各级机构间的高效合作。从现行的群众就医状况来说,1+1+1签约的居民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转诊与跟踪治疗是家庭医生签约的主要价值体现。

笔者以为,医联体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医院与医院间合作的低效与无为。以各级医院间的合作为基础,从H2H(医院对医院)的转诊通道升级为为D2D(医生对医生)的转诊方式更直接有效。这样可以加强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专科医生的联系,也能把专科可以作为服务居民的“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家庭团队的服务技能。

2、家庭医生个人品牌凸显

家庭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对于提高签约数量、提高家庭医生的签约知晓率都有重要作用。想一想,在自愿签约的规则下,老百姓为什么要签约?签哪个医生?当然是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了。

可以想象,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持续推进,老百姓对家庭医生的依存性也会持续增强。就像现在,大家看病去三甲找名医一样,如果你的家门口就有一个“全科名医”,还不用你排队,你又怎会拒绝呢!

3、线上服务成趋势

我们一直认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受此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化的工作开展往往夭折。但是疫情以来,群众对于向上的问诊咨询的需求量与意愿度都有较大提升。比如近期的社区居民调研显示家庭医生的签约居民管理群很受欢迎。

4、签约有标准

签约对象为本市常住居民,优先覆盖重点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贫困人员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除此之外,还应以需求为导向,逐步与辖区内学校、企业园区、办公楼宇等功能社区人群进行签约。

原则上每位家庭医生的签约不超过2000人,其中重点人群不超过1000人。但是,目前来看,在签约真实的情况下,多签约总是好的。

从签约方式上来说,不管是诊间签约、上门签约、居民/村委协助集中签约、网络签约,只要签约留痕,居民了解,经得住主管部门考核,就算通过。

5、服务项目多

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服务,从签约的那一刻起,就包含了:疾病的初诊与转诊、必要的家床服务、长期的用药管理、疾病的康复与护理、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估、进行健康管理等。

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服务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逐步升级的,感觉就像两个陌生人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守。

6、考核3维度

主管部门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考核主要是3方面: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这3个方面说白了就是你签了多少人?你是不是签而有约都服务了?对于居民的就医医保费用你控制的怎么样?

从经济学效益来说,最后一个“控费效果才是家庭医生制度推行的终极目的。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家庭医生,服务行动,解读,签约,居民,服务,医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