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日本人,大家是不是认为日本人体型比较适中,虽说个子不算很高,可也没几个特别胖的人?很多国人都把这一印象的原因归根到日本饮食的清淡量少上,其实日本饮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健康。
比如,日本餐厅里点一份拉面,通常会有炒饭和煎饺作为套餐搭配,一些工作繁忙,加班到深夜的白领总喜欢来一套,主食配主食,这是日本饮食界一大特色。满满的碳水化合物,拉面浓汤也是齁咸齁咸的,怎么都不能说日本饮食属于清淡类的吧?
何况还有满是肥牛的牛肉盖浇饭、超市便当里的各色可乐饼(一种油炸小吃)、万物皆可油炸的天妇罗……然后再来一杯生啤酒,这才是社畜的就餐打开方式。
这样的饮食方式,加上洋快餐对日本人生活的渗透,导致日本的糖尿病发病率也曾一度增高。据2016年日本调查统计,日本的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各有一千万人,在1.2亿日本人口中,差不多13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但是对比我国的1.1亿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4.9亿人,还是小巫见大巫。即使如此,日本社会也没有坐视不理,在最新一次全国糖尿病患者统计中,患病者虽然由前一次的960万人增至1000万,但糖尿病前期人数却减少了100万人,比2007年的峰值更是减少了300多万人。
日本人到底做了什么来对抗糖尿病呢?
首先,日本的套餐虽然种类丰富,但分量较少,每道料理都只有两三块尝尝味道,不会说喜欢哪个菜就拼命吃。这样的饮食习惯注定日本人的胃口不大,在食其家,很少人会点超大份牛肉盖浇饭,而超大份的量,一些国人可能都嫌不够吃。因此日本街头能看到的胖子确实不多。
低碳水革命
从2016年起,日本许多食品包装上都不约而同低多了一个“低糖质”的logo“ロカボ”。这个橘色的logo非常醒目,一个厨师拿着刀和叉,在头上写着一句日语“おいしく楽しく適正糖質(美味又快乐的适当糖质)”。“ロカボ”其实是英文的缩略语,日语写完整就是“ローカーボハイドレート”,其实翻译成英语就是“low carbohydrate”(低碳水化合物)。
顾名思义,凡是有这个logo的食品,都表明该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减肥人士可以安心食用,糖尿病患者也不会担心引起餐后血糖剧烈波动。看起来相当健康。
于是市面上推出了低碳水泡面、以生菜代替寿司米、低糖羊羹、低碳水或零碳水啤酒……这些食品在各大便利店就能轻松买到,商店里还有专门的“低碳水”货架,上面都是标有“ロカボ”logo的食品。
为什么食品厂家会突然重视起低碳水饮食方式的转变呢?这场卷席全日本的低碳水风潮,还得归功于一个叫山田悟的糖尿病医生。
当然,任何变革都是经历过质疑与压力的,这场低碳水革命也不例外,传统医疗界对此计划进行了打击。既然医学界不认可这个计划,山田医生就直接将目光瞄向了食品加工市场。只要市面上都贩卖低碳水食品,糖尿病患者就能轻易买到,低碳水计划就能顺利执行。
山田医生最终成功谈下了罗森、麒麟、朝日、日清、格力高、希尔顿等食品和餐饮业巨头,希望这些食品业都能生产自己的低碳水食品。
食品厂商也许是嗅到了商机,如果抓住这次机遇,将会是自家产品与其他食品商区别开来的最大卖点,于是纷纷进行了自我革新,主动求变。一些零食大厂也加入这场风潮,例如生产手指饼干的格力高公司,为了研发出低碳水产品,不惜成本做出了低碳水泡面。这种泡面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碳水含量比普通泡面减少60%。
主营便利店的罗森公司,直接在东京丸地区开了一家低碳水便利店。还砸本给顾客专门研发了一款判断体内糖质的机器。
日本餐饮业闻风也不落后,以牛丼闻名的快餐连锁店“食其家”就在前两年推出了低碳水牛丼面。这些牛丼面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约是每碗20多克,一般120克乌冬面的碳水化合物就高达26克。
看到日本食品商和餐饮业为了国民的健康如此卖力,消费者的饮食观念也开始转变,纷纷开始食用低碳水饮食,并用魔芋、萝卜、南瓜等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取代一定量的米饭和面食。
根据日本卫生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6年日本大约有一千万人遭受糖尿病的折磨,但仅仅经过一年时间,糖尿病患者数量就下降到七百多万,这场低碳水革命宣布胜利。
不仅如此,低碳水饮食还帮助日本国民平均每年减少2千亿(约合人民币124亿元)的医疗开销,大大减轻了日本的财政负担。
看到最后,是不是有感于日本食品行业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医学权威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呢?希望有一天国内也能从根源上掀起这场低碳水风潮,改变近年来的重口味饮食习惯。少一些胖友,多一些健康苗条的身姿。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