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孩子,你因何自杀 (十):终结应试教育

2020-07-11   张翠微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以上四招合用,让应试教育失去存在的价值,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

接上一篇的故事,如果所有的鸟儿都顺其自然地迁徙,则所有的鸟儿都能过上惬意的生活,都有自己喜欢的位置。如何让鸟儿们都自觉选择顺其自然呢?关键就在于消除先飞的优势。

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笨鸟先飞。同理,要让教育回归本源,就必须终结应试教育。抓住高考这个牛鼻子,消除应试的带来的竞争优势。

高考的本意是要筛选出适合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并以其高考成绩推断其学习能力,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到不同档次的高校进行培养。这是为了合理匹配宝贵的高校教育资源,使得这些有限的资源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出,理论上这是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培养的最优选。

理想状态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学完了高中课程后,稍作复习总结便直接参加高考,没有应试训练这个环节。如同正常迁徙的鸟儿。学生的实力基本与其进入的高校教育资源匹配。可是自从有学校开始搞应试教育,并在高考中获利后,理想状态就被打破了。

现在,不但绝大部分的高中生要花上约一年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而且还把压力传导至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严重破坏了各个阶段的教育。 鉴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弊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我认为称之为应试训练更加贴切,因为应试并不是教育。

因此,恢复教育正常秩序的关键就在于终结应试训练。要终结应试训练,就要消除应试训练所带来的高考竞争优势。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的构想,特此编撰一个三名考生的小故事。

场景:有甲、乙、丙三所高校,假设这三所高校在数学专业的教育水平排序为甲优于乙,乙优于丙,分别处于高校系统内第一、二、三梯队。这个分级类似于跳高运动,高度越高,跳跃的难度就越大,对运动员的跳高禀赋要求就越高。毕业于这三所学校的数学专业的本科学生的去向是不同的。理想状态下,在数学方面禀赋最高的学生应该进入甲学校,次之的应该进入到乙学校,再次之的则进入丙学校,如此类推。请注意:这里不是对人的高低贵贱之分,仅仅是发展方向之分,是针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之分。

人物:小A、小B、小C三名考生。如果大家都没有经过应试训练,他们的高考成绩如实反映出他们的实力(这里所说的实力只是指主流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能力)。他们的高考成绩排序应该是小A与小B不相伯仲,小C比他们差一个层级 。

但是经过应试训练的小C基本上熟悉了高考所有的题型与答题技巧,大部分的普通考题都已难不倒他,他一看题目就知道怎么做了,基本无需思考,熟练得像生产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他在高考中能够得到超越其实力的成绩。

如果小A不进行应试训练,那么就会被类似小C这样的考生挤出目标学校。所以,小A也进行了同等强度的应试训练。结果小A与小C都进入甲学校,而欠缺应试训练的小B的高考成绩不如小C,他进入乙学校。他们都选择了数学系。

第一招:把高考的题量降下来。

如果把高考的题量减少至一个适量的水平,放弃那些毫无意义的怪题偏题,让有实力的考生无需进行应试训练,也能够取得其应有的成绩。那么,小A便可选择放弃应试训练了。因为当他遇到没有接触过的考题时,在时间上允许他慢下来进行思考,让他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如果这时小C依然选择进行应试训练,则结果就是应试的小C与不应试的小A得到了相同的成绩,高考无法把他们区分出来。

所以,第一招的作用只是让小A放心退出应试训练,无法阻止小C继续选择应试训练。而且带来的结果是高考成绩无法区分出不同实力的考生。所以,必须有第二招的配合。

第二招:实施高校之间的“校际学位交换”制度,废除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制度。

如果我把这个称之为“鸡头变凤尾”制度,大家肯定能够马上领悟到我的意图了。

假设一个学年下来,小C依然很努力学习,却是怎么也跟不上,期末学业成绩评价排在后20%。这时,就把小C的学习能力与甲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匹配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应试训练让他的高考成绩高于他的实力,使得他被错误划分到甲学校。请注意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小C无法适应甲学校的学习要求,甲学校的资源他享受不了,但他占用了这份资源,让小B也得不到。

而实力与甲学校匹配的小A则很享受这里的学习,能够顺畅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校际学位交换”制度下,每一所高校的每一个院系都有与其对应的多所下一个等级的院系,他们之间每年都要对大一、大二的部分学生进行交换。处于学业成绩后20%的学生,将需要与下一个等级的学校的前5%的优秀学生竞争本校本专业下一个学年的学位。这等于给了各高校院系自主筛选合适的生源的机会,是纠正教与学之间的资源错配的一次机会。

学位竞争测试由甲学校负责组织。假设甲、乙、丙这三所学校已经组成了一个教学联盟,通过交换学生,使得各校的教与学更加匹配。类似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专科联盟,依据病情轻重在上下级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患者。

由于小B在第一个学年的学习成绩优异,位于年级的前5%。大一结束后,符合条件的小B便申请甲学校的学位。经过笔试、面试等系列综合测试,小B被甲学校录取了,而小C则被交换到乙学校。

这样,高考结束一年后,小A与小B在甲学校就读,小C则在乙学校就读。这本是大家都不进行应试训练的情况下的自然状态。在“校际学位交换”制度下,小C的应试训练便失去了价值,成为一场徒劳了。

大二学年结束后,还要继续把后10%的学位再拿出来竞争,进入大三学后交换活动停止。经过这两轮的筛选,高校教育资源与学生实力可基本匹配。

假设小C到了乙学校后,因情绪低落而无心学习,导致大二结束时的学业成绩又落在了后10%,那么他就还要继续与丙学校的学生竞争他现在拥有的学位。

假设小C认为自己之所以学不下去,是因为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禀赋不足,是专业选择错误所致。他也可以申请转专业,大一结束后转专业必须复读一年。他可以先在甲学校内申请其他专业,但是依然需要与本校该专业后20%、多所该专业位于下一梯队的学校的前5%的学生进行学位竞争。竞争成功则可留在甲学校就读,否则就到另一所学校就读。

一所处于中游的高校将出现头部5%的学生往上竞争学位,尾部20%的学生与下一档学校的前5%的学生竞争学位的情况。

耗费一年的时间进行应试训练,考上超越自身实力的学校,最终因不适合,跟不上,还是要回归到原位。而过量的应试训练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等于吃药的好处没有得到,还增加了副作用。小C还会选择进行应试训练吗?

而那些把高三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拓展思维的学生,即使应试技巧不足,失了手,还有两次翻身的机会,甚至有人可以连跳两级学校。这将有利于那些思维深而慢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更有可能从事研究性工作,他们是非常难以适应现今的高考模式的,一般情况下他们很难在高考中获得高分。高考无法把他们送进合适的研究型大学是对这类人才资源的浪费。

这两招合并在一起是对应试教育的釜底抽薪。

第三招:实施降分奖励制度

国家建立高中学校育人成绩考评数据库,每年对全国的高中学校进行育人成绩排名,分档次给予高考降分录取奖励。同一个省份的考生,毕业于不同的高中学校,得到的降分奖励不同。

假如,小D所在高中今年获得了5分的降分奖励,而小E所在的高中没有获得降分奖励,那么小E的高考成绩就必须比小D高5分,两人才算是相同成绩。

高中学校的育人成绩怎么来的?首先由国家教育部建立一个学生成长追踪系统,把每一名在读学生均纳入追踪范围内,不管这个学生高中毕业后在哪种类型的学校就读。每一学年结束时,学生都要在网上完成成长状况测评,学校也要上传在校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与品行档案。把毕业于同一所高中学校的学生的评价数据汇总后,便得到该高中学校的育人成绩。这是大数据,全样本量。

首次需要积累4-5年的数据,然后国家教育部公布全国各所高中学校的育人成绩。以后每一年的数据不断累加,每一年的成绩都是过往的沉淀与上一个年度的成绩的累计结果。在各省的招录名额不变的情况下,降分录取奖励只会影响各省市范围内考生之间的竞争。

同理建立对初中、小学的育人成绩评价系统,数据汇总于国家教育部,全国联网。中考时,各高中学校可依据初中学校的育人成绩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立降分录取奖励规则,筛选合适本校的生源。

也就是从高校、高职院校等收集到的数据用于评价高中,从高中收集到的数据用于评价初中,从初中收集到的数据用于评价小学。只取其离开母校头两年的数据,学生入读两年后的表现与其当前所处的环境相关性更强,不可再用于评价母校的培育成绩。

这是一个倒逼机制,倒逼到每一阶段的学校重视育人工作,不要再拔苗助长。高校倒逼高中,高中倒逼初中,初中倒逼小学,小学倒逼幼儿园。通过层层倒逼,传递压力,使得整条教育链上各个环节回归教育的本质。

第三招的价值在于给学校回归育人功能让出空间。

以后,家长们选择高中学校时,不仅要看这所学校历年的高考成绩,还要看其育人成绩,是否获得降分奖励,能降多少分。当家长重视学校的育人成绩,高中才会真正重视这项教育工作。

第三招的另一项价值是让学校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消除学习成绩歧视现象。因为无论学习成绩排在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不管其离校后在哪一条轨道上发展,学生们对母校的育人成绩的贡献都是同等权重的,与所读学校是否为名校、是否为高校无关。

此外,一旦出现校园霸凌现象,而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制止,必将重创其育人成绩,影响校长的职业生涯。当校园霸凌行为真正为任何一所学校所不容,这个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第四招:广泛开展线上高等教育,让高等教育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

政府支持一些院校面向社会提供线上高等教育课程,既有切合社会各行各业各类工作岗位专业技能需求类的,也有通识教育类的。线上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没有进入门槛,紧贴社会发展需求。同一门专业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授课风格,总有一款合适你,谁可以到线上去学习。

这是让那些不善于考试的学生,或因各种原因不走高考之路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总有些孩子是无法坐下来学习课本知识的,他们的学习特点是手脑并用,也就是要边学边干才能够领悟,没有实际运用场景他们就怎么也学不进去。这类型的人的占比并不少。有了这一条路可走,这些孩子的家长就没有必要强迫他们上补习参加高考了。他们可以先工作后接受高等教育,因工作需要而在网上选课学习,学以致用。这些人在实际工作中给单位带来的价值未必就低于名校毕业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会更高。

老板都是会算账的,如果这类人才的性价比高,老板才不会为文凭多花一分钱呢。当就业市场上的学历歧视被破除,很多家长便不用再惊慌了,也许就会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接受孩子走另一条的成才之路。

以上四招合用,让应试教育失去存在的价值,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使用这四招前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配合,这是实施以上四招的基础。需要各高校及各院系依据自身情况与社会需求确立各自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组织教学资源,彼此错位发展,为不同层次的人才配置不同的高等教育资源,确保教学质量,确保能够客观评价学生。

展望新的教育景象

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孩子得到与其身心发育一致的教育,得到他们在此年龄段应该享有的快乐。不给孩子设限,提供多姿多彩的活动,各种课外活动均源自孩子们的兴趣,目的在于挖掘孩子的潜能,不再被各种功利的目标所绑架。什么都不想学,喜欢对着天空发呆的孩子也不会被打扰。基础知识掌握至达标程度即可,没有任何的排名。

在高中前,孩子们接受到的教育主旋律是:爱、诚实、欣赏、包容、友善、合作。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俗话说三岁定八十,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于其生活的早年,学校应特别重视品行的培养,而不是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课本知识。校园被营造成一个小型的文明的人类社会,消除某些问题家长对其孩子品行的污染。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

高中阶段,孩子们才开始努力学习,学校将注重提升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主旋律是:责任与担当、公平、正义。

进入高校的学生将逐渐适应社会的竞争,他们要比高中阶段更加努力学习。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主旋律是: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合作共赢、良性竞争、共同发展。

世上本无笨鸟,所谓笨鸟只是在飞行速度这一个维度不如其它小鸟的鸟儿,它自有独特的禀赋与优势。只是受到舆论的影响,它忽视了自身的优势项目,在劣势项目上争强好胜。

笨鸟对应的是那些不善于考试的学生,不适应社会主流教育模式的学生。教育系统的傲慢与歧视深深地伤害了他们。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亮点,在自己的弱势项目上与禀赋高于自己的同学苦苦竞争。他们被称为“笨”学生,被家长责骂,被同学鄙视,被教育系统嫌弃,在社会遭受歧视。如果他们能够被善待,他们也可以健康成长,也是这个社会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上天本要赐给我们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是愚笨与蒙昧的我们不懂天意,只想要象征富贵的牡丹,把百花当成牡丹来培育,结果只得到几株灿烂的牡丹,失去了整个春天。

谨以此系列文章(共10篇)献给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老师、家长,希望这个新的高考改革构想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并不否认应试教育之下也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美丽的多彩的春天,而不仅仅是几株艳丽的牡丹。但愿我们的再下一代可以自由成长,但愿还在大转笼里奔命的孩子能够尽早被解放出来。

关键词:
高等教育,应试,学校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