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上的7月11日:世界人口日,辩证看待人口政策
今天是世界人口日,1987年7月11日,随着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这个孩子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之后,联合国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自1989年7月11日起,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倡议把每年的今天定为“世界人口日”。一年后,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人口理论从提出的第一天,对于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就争议不休。
1798年,英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在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作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人口增长将超越食物供应、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
英国生物学家、作家、人道主义者,人口进化理论提出者、首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朱利安·郝胥黎“在人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遍认识到这一点之前,就认识到了‘人口增长是人类现在和未来幸福的首要威胁’”。
但也有学者持乐观态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经济学和工商管理教授、人口经济学家朱利安·L·西蒙(Julian L·Simon)认为石油、土地、黃金到微芯片都不是人类的终极资源,在自由市场或自由意志社会中只有人才是社会的终极资源(Ultimate Resource)。他先后发表了《人口增长经济学》(1977年)和《最终的资源》(1981年)等著作和论文。
我国的人口理论研究从新中国成立之日即翻开新的一页,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知名人士提出普及避孕知识,主张避孕节育。而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在1920年便发表《计算人口的数学》等专著,他的代表作《新人口论》一经发表即引起广泛争论。
不管争议如何,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属于交叉学科,极其复杂。虽然新中国在人口问题上的探索几经周折,但毫无疑问的是现今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口政策密不可分。
医学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我是五号医生吴昊,欢迎关注。明天见!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