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WHO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被公认为是慢性肝炎疾病进展三部曲,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30%,原发性肝癌占45%。在我国,原发性肝癌中约85%-90%的患者合并乙肝,因此,做好乙肝的预防,能极大的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
一
乙肝病毒如何传播?
HBV通过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
主要途径有:
1、性接触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直肠、阴道、尿道或口腔内壁的破损处进入人体。
2、共用针头或其他用来注射毒品的物品(如棉球)。
3、职业暴露
医护人员有很高的感染风险,如果不小心被沾染病毒的针头或有患者血液的锐器扎到,就可能会被感染。当血液溅到暴露的部位,如眼睛、口腔或皮肤上的伤口,也可能导致感染。
4、分娩
新生儿感染主要由于生产时会在产道中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
5、身体穿刺和纹身
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时,病毒会通过没消毒的针头传播,被感染的血液会进入皮肤或黏膜。
6、护理用品
清洁用品如剃须刀或牙刷,沾染了被感染者的血液也会传播病毒。
7、输血或血液制品
目前我国所有献血者都要经过严格筛查,经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已较少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二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1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按0、1和6个月的程序(在接种第1针疫苗后分别于1个月、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30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监测抗-HBs,如抗-HBs<10mIU/ml,可再次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1、新生儿
2、婴幼儿
3、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
4、高危人群:有注射毒品史、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丙肝病毒(HCV)感染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囚犯、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
2
管理传染源
1、慢性HBV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HBsAg阳性者,其家庭成员应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易感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3
切断传播途径
1、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应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安全注射的原则。
2、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
3、若性伴侣为 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不明时,应使用安全套。
4、对 HBsAg 阳性的孕妇,应尽量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预防乙肝感染关键在于定期体检
大多数HBV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受到感染,因此,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另外,如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尿液颜色变黄、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一旦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要遵循医生建议坚持规范化治疗或密切随访监测。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