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因何自杀 (五):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对策
案例5:熊孩子上学
某一天,一位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朋友很得意地跟我说,他们终于搞定了班上的一名熊孩子,现在可以正常上课了。
原来班上有一名熊孩子,课上了一半,他竟然会莫名其妙地离开座位,给这个同学一巴掌、那个同学一拳头,还能到讲台上扯老师的衣服,扔掉老师的教具。他没法专心上课,一会儿就不耐烦了,于是就捣乱课堂。学校、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协商都没有结果,家长不认为自家孩子有问题,反而指责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问题。其他家长纷纷抗议,要求这孩子离开这个班。但是,学校既不能让他不上学,又无法把他安排到其他班。哪一个班会收留他呀?!
一段时间后,这孩子竟然不再闹腾了,正常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班上几个长得比这熊孩子高大壮实的孩子开始出来维护社会治安了,只要熊孩子出来闹腾,班上的孩子们不但团结起来共同谴责他,而且还阻止他的行动。他若动手打同学,几个厉害的孩子就会替被欺负的同学打回去;他若到讲台上捣乱,他们就把他拽到课室后面的角落里。只要在上课时他能够正常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出来闹腾捣乱,大家就相安无事。他若遵守社交规则,大家也和他一起玩,没有同学会主动欺负与排挤他。他若违规,若胡作非为,则必遭惩罚。一段时间后,这家伙便懂得了遵守基本交往规则,明白了不能在课堂上捣乱,随着他的行为回归正常,他也就融入了班集体。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问题孩子的病根在家长,只是病因不同而已,有的是教育方法不对,有的是过度溺爱。都是家长在孩子学习遵守社会规范、准备融入社会的阶段给予了孩子错误的反馈信息,误导了孩子的行为,最终让孩子与正常社会脱节。
孩子社会化的关键环节是“从行动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是他们获知其行为正确与否的红绿灯信号。这个信号灯是怎么出错的呢?我给大家模拟一个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案例,以便把问题说透。
假如,你在路上边走边低头看手机,冷不防被一个孩子抢走了手机,并被他扔到地上,手机被摔坏了。
这时,孩子的家长连忙对你说:“哎呀,对不起,我给你道歉!这孩子小不懂事,请你原谅他哦!”转身对孩子说:“来,快跟叔叔道个歉,下一次不能这样做,知道吗?再这样就要打你屁股了!”
然后,你听到了孩子的道歉。接着,家长牵着孩子就要溜了。
如果你让孩子家长赔偿损失,家长就会说:“孩子都道歉了,你怎么还跟一不懂事的孩子计较呢?要赔,你找他赔去!”
然后,你无可奈何地看着熊孩子冲你做鬼脸,看着他们就这样离去了,剩下你拿着破碎的手机站在路边。
被摔坏的手机是孩子行为的结果,如果这损失是由家长来承担的,那么他的态度还会如此轻描淡写吗?肯定不会!实在的经济损失会影响他的言行,他批评孩子的语气,他的肢体语言都在给孩子发出强烈的红灯信号。收到信号的孩子会修正认知。
但是,现在这个家长的言行给孩子发出了一个绿灯的信号,让孩子误认为他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他唯一的偏差就是漏掉了是一句“对不起”。以后再这样干之后,看到对方有愤怒的表情时,要加一个道歉的行为,这就没错了。
是家长的私心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认知。
现在,社会上有很损人利己的家长,他们懂得孩子的成长需要试错,这是阶段性行为,孩子会去尝试大脑闪出各种创意。因此,为了培养自家的人才他们不愿意主动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把培养成本转嫁给他人,转嫁给社会。
熊孩子在社区肆意破坏公物,有的孩子砸烂公共卫生间的厕兜,有的在大堂踢足球打碎大堂玻璃和吊灯,有的肆意破坏小区绿化等,其幕后黑手都是他们的家长。只是家长都不会承认,都会甩锅给孩子。仔细想想就知道了,这些熊孩子的破坏都是发生在家庭以外的,在家里则没有这种破坏性行为。其中的秘密就是家长的态度,同样的破坏行为,造成家中物品的损坏后,家长给出红灯信号,造成公共物品的损坏后,家长给出绿灯信号。
熊孩子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老师与学校是不会培养熊孩子的。每当我听到家长对着在外面干了坏事的熊孩子大吼:“你的老师怎么教你的?”我心里就替孩子的老师抱不平。
我曾试图教育一个邻居家的孩子,跟他说以后不要再随意欺骗同学,与同学交往不守诚信是不好的。那孩子问我:“那会怎么样?”
我说:“大家就会不愿意再与你交往,那你就会没有朋友。”
他说:“没关系的,我妈妈说小学同学都是没用的,大学同学才有用。”
我只好闭嘴了。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
除了给孩子错误的红绿灯信号的家长,还有给孩子全部亮绿灯的家长。他们溺爱孩子,无原则迁就孩子,家里家外均不让孩子受半点儿委屈,恨不得把孩子永远泡在蜜罐里,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只要他想要的,谁都要满足他。隔代抚养就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溺爱孩子的家长其实是没有把孩子当人对待,他们溺爱的也许并不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内心的小孩,他们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的内心一定住着一个希望被无条件宠爱的孩子。他们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根本就没有为孩子成为社会的一员做准备。
我曾见到过舍不得让孩子在地上爬的老人,他们一直抱着孩子,直到孩子会走路。结果是使得那孩子失去了基本的平衡能力。当他与其他孩子玩耍时,特别容易摔跤,而且每一次摔跤时都是下巴直接磕到地面上,两只手根本不会撑着地面把头抬起来。所以每一次都磕得满嘴都是血,让人不忍直视。负责看孩子的大人只好在后面一直紧跟着孩子跑,在他摔跤时及时把他扯住。他们难道能够一辈子这样跟着孩子跑?
我也曾看到过强迫孩子吃饭的老人,说是怕孩子不够营养,又是哄又是唬的,一直塞到那孩子都快要吐了,他们才觉得孩子没有饿着,才满意地放下饭碗。那孩子其实是他们养的填鸭,以他吃撑的苦痛来满足老人惧怕饥饿的心理需求。
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人为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扰乱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学习过程,把孩子培养成问题孩子,都是坑孩子的家长。这些孩子都是家长的自私与无知的牺牲品。这些孩子将来如果有幸回归正常人类社会,他们必将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要承受更多的苦,才能够补上拉下的课程;如无法回归正常人类社会,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这些孩子就会活得很累,处处碰壁,没有事业,也没有幸福。
回到上面我模拟的摔手机的案例,在家长的纵容下,这个孩子会逐渐失去与他人共情的能力,他人发出的痛苦、愤怒等各种情感信号对他而言都是无效的,他认为只有他的一时快感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闻到了恐怖的气息了吗?这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现在日渐增多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都极其凶残,极其丧失人性。其幕后黑手都是孩子的家长。
对于这些社会问题,我建议修改相关法律,既保护孩子也保护社会。我们只要阻止家长培养问题孩子就可以了。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法律规定父母必须对孩子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承担所有的赔偿责任,孩子的行为结果视为父母的行为结果。无论孩子带来多少损失,均由父母赔偿,即使是打破一个水杯这样的小事都要赔偿。
第二,国家建立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预警系统,给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记分,按照其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分类记分。达到一定的分值的孩子必须离开他们目前的抚养者,进入国家设立的不良行为纠正学校入读。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全寄宿制,可以跨省市接收学生。费用由家长支付。家长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把孩子送到不良行为纠正学校,法律强制执行。这是不让家长继续把孩子往犯罪方向培养。现在,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被送回父母身边,由父母进行管教,这是最糟糕的做法。这是我们全社会的不幸,等于把实施犯罪的小弟交给黑老大管理,让小弟成长为更有杀伤力的犯罪分子,让更多的家庭受害。
第三,培训一批法制教育老师,在学校给家长、孩子上培训课,让大家清楚分类记分的规则。任何人均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进行举报,可以投诉至学校,也可以报警。其行为符合记分标准的,由公安机关负责记分。
你看,这样还会有多少人会纵容孩子胡作非为?这样才能够有效救出那些即将被家长培养成为问题少年或罪犯分子的孩子。这是最大的善,而不是放过犯罪的未成年人,无视受害人的冤屈与痛苦。
问题4:拔苗助长
案例6:与应试教育较劲
孩子的每一位老师都对我印象深刻,因为我颠覆了老师们的认知。每当班主任老师把我对老师在管理我的孩子方面的特殊要求转给其他任课老师时,老师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怀疑自己听错了。
我给老师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请继续阅读:孩子,你因何自杀 (六)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