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因何自杀 (四):被家长坑害的孩子

2020
07/05

+
分享
评论
张翠微
A-
A+
只要家长的养育方式出问题,孩子就会出问题。我们不能让那个恰巧被香蕉皮滑倒的老师背黑锅。

案例4:不怕打的孩子

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曾经出现过一对让人头疼的熊孩子兄弟。他们在小区里不断地搞各种恶作剧,欺负捉弄同学,制造噪音,制造混乱骚扰邻居,破坏公共设施。总之,就是不断地在小区里变着花样捣乱扰民。孩子的父母只好三天两头就出来道歉。

每一次大家投诉,父母都会狠揍熊孩子一顿,还罚跪面壁一个晚上。但是,没有任何作用。两个家伙不但没有悔改,还悟出了一套对付大人们的绝技。

那就是装无辜并坚决否认。遇到有证据、有证人,实在赖不掉时,他们就说这是意外,也不是故意的。事实上很多的恶作剧都是难以直接证明就是他们干的,比如楼道里被人扔了一个鞭炮,小区一些设施被弄得没法使用等,只是各种迹象指向他们俩,基本可以推断是他们干的,但是直接在现场逮到他们的情况并不多。他们往往会装出一脸的无辜与委屈,由于演技纯熟,且总能打动父母的心,结果不仅让投诉的人无可奈何,甚至沦为无端猜疑或冤枉他们的人,只得狼狈撤诉。

随着时间推移,家长与小区邻居们的关系便越来越紧张,而恶作剧依然不断上演。

有一回,他们看到湖边放着一个书包,书包的主人正与同学在旁边玩耍。哥哥就一脚把书包踹到湖里,然后两人迅速溜了。我是正好路过,无意中当了目击证人。而书包的主人听到声响,回头一看发现书包不见了,楞在那里,还没有反应过来。我便上前去告诉那孩子这是谁干的,然后就回家了。后来,得知哥哥被罚跪面壁一个晚上,但他只承认是在湖边玩耍互相推搡时不小心碰了到地上的书包,是书包自己就掉下去的,是书包放的位置不对。

 几天后,我在楼巴上碰到他们的妈妈,我们的关系是平时见面会打个招呼的那种。于是,我就把我看到的事实告诉了她。由于她的神经已经很敏感了,觉得邻居们都在针对她那两个可怜的儿子。所以为了不让她误会我,让我能够把话说完,在说出真相前,我首先请她答应我一个条件,不要因此而打孩子,否则我就不说了。

我感到她松了一口气,因为她现在已经很害怕邻居们告状了。只要大家一来告状,她就不得不打儿子,其实她自己心疼得很。接着我就强调她的儿子不是坏孩子,只是预见性思维没有发育好。我感到她更加愿意让我说下去了。于是,我就进一步解释说道:

“很小的孩子是无法预知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结果的,必须在看到结果后才知道。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的预见性思维就会日趋成熟,很多事情不需要发生,他们就能够预测不同行动的不同结果。但是,有些孩子的预见性思维发育得较晚,甚至没能发育好,于是他们就会经常不顾后果地随心所欲行事。

我估计你家孩子就是这种情况,他们不是本性坏,是缺乏预见性,所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你以后不要再打他们了,你要训练他们,帮助他们。比如,他们把别人的书包踢进湖里,你就让他们负责清洗书包,用他们的零花钱给人家重新购买课本、作业本等,总之一切损失都让他们来承担,你压根就不要理会他们的动机,有意与无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要发生了,他们就得为结果埋单。

你就当一个糊涂官,只要有人告,你就判他们埋单。如果他们说冤枉,你就让他们以后远离是非,别总是当嫌疑人。如果这回是冤枉的,就当他们是在做善事。你也不去打骂他们。坚持一段时间,他们就会逐渐养成在行动前先思考一下后果的习惯了。

现在是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承担责任,他们无法体验他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与损失。是否要受到惩罚,取决于你的判断,而不是基于事实。也就是你已经成为法官大人了。他们无需反思自己的行为,只需琢磨怎么对付你,让你判他们无罪。

再这样下去,你真是把儿子给坑了。如果你不赶紧训练他们,再大一点还是这个样子,万一闯出大祸来,就不是可以让你来裁决的了,来自社会的惩罚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很快就给孩子们找了心理老师进行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区也安宁了。

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是问题家长。问题归因错误就无法解决问题,打孩子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我的这位邻居在主观上并没有纵子行凶,她也在努力管教孩子。但是,她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她归因于学校与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有把她的儿子教育好,是不良同学把他的儿子带坏,因为她的儿子在幼儿园阶段一直是好孩子,进了这所小学才变成这个样子的。

可是,她忽视了孩子正在长大,孩子有多余的精力要得到释放,孩子要刷存在感。家长没有洞察到孩子的需求,把一切有价值的事都包办了。孩子在其能力范围内可干的,又能够彰显其能量的就只有坏事了。

我可以说是她抢走了孩子干好事的机会,把干坏事的机会留给了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建议家长们让一些有成就感的好事给孩子去做。比如引导孩子给邻居们做好事,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创新创意比赛等都是可以考虑的。

只要家长的养育方式出问题,孩子就会出问题。老师基本上是不会教坏我们的孩子的,即使老师是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他们对孩子说的都一定是正能量。

面对问题学生,老师要先搞清楚问题的根源,然后才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不要着急,不要上火,更不要打骂学生。如果习惯了用打骂的方式临时压制问题,那你的大脑就会逐步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教育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学校一定要严禁老师打骂学生,这既是学校应该承担的保护学生的责任,也是对老师的保护。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这样的风险,前面的稻草都不是你压上去的,最后一根却正好是你放的,骆驼垮掉了,你就惹一身的麻烦了。

老师肯定要管理与引导学生,阻止不良行为,这是老师的职责。不能因为有学生跳楼了,老师就不敢管了。那以后有司机因为被交警扣分了,于是就跳江了,交警就不要执法了吗?只要老师的处置方法没有不当,全社会都要支持老师。

老师批评孩子,孩子跳楼,这是我们看到的表象。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孩子以自杀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他们真正不敢面对的又是谁?为什么遇到外面的挫折时他们没有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

我们不能让那个恰巧被香蕉皮滑倒的老师背黑锅,我们要追究这香蕉皮是谁放在路上的。

问题3:问题家长出品问题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本是一个不断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的过程。孩子是依据此刻的认知采取行动,然后从行动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最后确认或修正行动前的认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如此,获取社会生活经验也是如此。关键在于“从行动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这个环节,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时,有标准答案可以告诉孩子是对还是错。获取社会生活经验时,有些直观信息、身体感知可以告诉孩子是对还是错。比如没有把水杯的盖子拧紧,水就会漏到书包里,把书本弄湿。但也有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或没有直观的体验能够告诉孩子是对还是错的。比如,孩子破坏绿化,他既没有损失,也没有不良的身体感知,这时反馈信息就只能来自成年人。家长的批评,就是这个行为的红灯信号,孩子就会修正认知。倘若家长不表态,孩子就会解读为绿灯信号,继续这个正确的行为——破坏绿化。

家长要舍得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让他承担其能力范围内可承担的责任,同时把道理说清楚,纠正他的错误认知,问题自然能够得到解决。

“从行动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是行为的红绿灯信号,是孩子社会化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错,他就可能成为问题孩子。

案例5:熊孩子上学

某一天,一位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朋友很得意地跟我说,他们终于搞定了班上的一名熊孩子,现在可以正常上课了。

原来班上有一名熊孩子,课上了一半,他竟然会莫名其妙地离开座位,给这个同学一巴掌、那个同学一拳头,还能到讲台上扯老师的衣服,扔掉老师的教具。他没法专心上课,一会儿就不耐烦了,于是就捣乱课堂。学校、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协商都没有结果,家长不认为自家孩子有问题,反而指责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问题。其他家长纷纷抗议,要求这孩子离开这个班。但是,学校既不能不让他上学,又无法把他安排到其他班。这样的家伙哪一个班愿意接收他呀!

一段时间后,这孩子竟然不再闹腾了,正常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请继续阅读:孩子,你因何自杀 (五)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预见性,家长,学生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