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2号手术间忙着准备麻醉的我,突然听到走廊里有人大喊:快到1号手术间支援!快快快!
听到这个声音,我条件反射般的意识到:不好,出事了!手术室内,需要别人支援的,一定是非常紧急、要命的事。于是,我告诉身边的巡台护士,大家先别动,等我回来!
两三步,我就冲进了1号手术间。此时,我看到有两位同事已经围在患者头部。很显然,在我来之前,可能就是一个需要多人帮忙的麻醉。而这个时候再喊人,说明出现了令所有人意外的情况。
我只是科室里的高年资医生,并不是科主任,但患者生命要紧,此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平时,我自信自己的技术是非常强的。不夸张的说,在技术方面,我觉得自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信心,也正是我胆量的来源。因此,才敢直接冲上去。
看到同事用可视喉镜继续尝试插管以及几乎直线下降的血氧,我抄起了直视喉镜。推开坐在患者头顶一侧的同事,扭身就占据了插管位置。没有交流,直接把直视喉镜插进了患者的嘴里。
然而,插到嘴里的一刹那,令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已经出现了:在患者的口腔内,有很多血液。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分析出血的原因了。还好,科里对操作的要求一向都很规范。患者旁边,吸引器早已准备就绪。
不由分说,我直接把吸引器管直接插进了患者的嘴里。虽然我没有抬头看,但肯定有很多惊讶的眼睛看着我。一般情况,在吸引器管前方要接一个吸痰管再进行吸引的。像这样,直接用最粗的吸引器管直接吸引的情况,应该是不多见的。
当时,我的处理还是非常正确的。想一想,即将或者已经凝固的血液,哪有那么好吸引?即便我用最粗的吸引器管直接吸,也仅仅把大部分血液及血块吸出去了。红彤彤的一片,让人很难分清解剖结构。
令我非常激动的是,就在那一片红里,我看到了一个浅红带粉的东西飘在血液里。从解剖角度看,这个位置只能是会厌。
我们都知道,会厌后方就是声门。因此,我的喉镜继续向里推进。一提,一个小小的黑洞露了出来。客观分析,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能保持“洞”状结构,几乎就可以确定是气管。人的咽喉部只有两个通道:不是气管,就是食道。食道在正常状态下也不会这么圆,况且还有血液的影响因素。因此,当时我几乎就确定那就是气管。
顺利把气管导管插进去后,我抬头看了一眼监护仪。70%的血氧饱和度提示大家,患者已处于极度缺氧状态,非常危险!
接好呼吸机后,一捏皮球,血块被气流吸回气管导管。看到这一刻,大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只要建立了有效人工气道,即使有点血也不怕了。至少,不会出现生命危险。
总结经验:很多年轻医师偏重于可视化技术,而忽视了以解剖为基础的技术。一旦遇到可视化难以适应的恶劣环境,往往可能导致技术失败。虽然可视化或者其他先进的技术是必然发展方向,但我们决不能浮于表面技术,要扎扎实实打好技术基础。有了技术基础,学习高精尖技术也会很容易。
参考文献:
1.王刚. 急诊直视气管插管在抢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 2019.
2.魏艳菊, 赵庆华, 胡英娜,等. 经口气管插管口唇黏膜出血患者的口腔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12, 000(023):P.32-.
3.陈莹, 杜春晖. 1例气管插管患者梨状窝粘膜出血的护理[C]// 全国神经外科年会. 2009.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