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内是没有湿气的,但因为气候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影响、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的体质就发生了变化。
湿气从何而来?
中医讲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是治疗中最为棘手的一个。贪凉饮冷、冒雨感寒、过食肥甘厚味、熬夜晚睡、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久坐久卧……均会损伤我们的脾脏,导致脾气亏虚、无力运化。尤其是脾阳不足,使得本该化成水谷精微的精气得不到蒸腾气化反而变成湿气蓄积在体内,这是內湿的根源。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外湿,如脾气本为亏虚,皮毛汗孔不够固涩,外界湿气就会通过皮毛孔窍乘虚而入,停留在体内某个部位而发病,从而形成外湿。 外湿病程多且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常会出现胸闷腹胀、纳谷不香、不思饮食、头重身困、四肢酸楚、大便黏腻、阴囊潮湿、白带增多、湿疹疮疡等表现。 如果湿气不及时治疗,湿停日久可生痰饮,百病皆为痰作祟,一旦成痰,就有中风(脑梗塞或脑出血)、胸痹(心肌梗死)、痴呆、癫痫等较为严重的风险。
治疗湿气有哪些误区?
不得不承认,红豆薏米水确实有祛湿气的效果。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薏苡仁能健脾胃、消水肿,久服可以轻身益气;红豆能利水、消肿、健脾胃,养炎夏火旺之心。二者为药食同源之品,购买加工较为容易。这个小验方祛湿的途径主要是利小便,红豆、薏苡仁和猪苓、泽泻等,都属于甘淡渗湿之品,具有沉降下行利小便的作用。但这两个药健脾的作用是很小的,而且性质都偏寒凉,所以服用起来对于祛湿效果比较局限。
这两个药没有升发脾阳的作用,沉降下行的属性不利于脾气的升发也就不利于脾气的健旺,因为脾阳是主升向上向外的。其次他们偏凉的属性又有伤阳助邪之弊端,这也有悖湿邪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但红豆薏米水不是不能选用,要和其他祛湿方法相伴而用,如健运脾气、升发阳气、温阳化湿等。 中医来源于自然,湿气就像自然界的雨露,早晨偏寒凉、雨露多,当太阳当空普照大地时,雨露就蒸发了,或者雨露慢慢渗透到大地。那么我们身体也是小的一个自然界,太阳就是脾阳、肾阳,阳气健旺就有能力化湿,渗透到大地的过程就是利小便,采用导湿下行的药物促进下行。
那么雨露除了遇到热会蒸发,还需要空气流通,也就是风,中药界就有风药,有升发清阳、健脾燥湿的作用,如升麻、葛根、黄芪等,可以祛风燥湿。
如何正确祛湿
湿气按照夹杂邪气不同最常分为寒湿、湿热、湿热。 按照生成途径不同又可分为外湿、內湿。 但万变不离其宗,治疗起来不离三大法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朱丹溪主张:“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综上所述,治疗湿气有健脾燥湿、利小便、温阳化气等方法。” 遇到不同分类的湿气,要兼顾治疗,如寒湿要侧重温阳,湿热要温清并用且针对比例各有侧重,暑湿要兼顾解暑等。 看一看你属于那种湿?
1
寒湿
畏寒怕冷;
腹胀痞满;
食欲不振;
面色发白、发青;
腹型肥胖;
咳嗽痰液稀白;
四肢关节腰背酸楚;
大便溏薄或腹泻;
舌苔发白有齿痕。
2
湿热
湿热:
口干口苦;
皮肤油腻,爱长痘;
身体笨重无力;
眼睛黄;
皮肤黄;
肛门灼痛;
白带色黄,质地粘稠;
大便排便不爽,质地稀薄,黏马桶;
小便赤黄;
舌质红苔黄腻。
3
暑湿
发热;
胸闷咳嗽;
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
肢体倦怠;
小便黄赤;
大便干燥;
脉孺数等。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