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老干妈的事,提醒了所有医药人

2020
07/01

+
分享
评论
GSP办公室
A-
A+
合作时,一定要辨别对方身份、资质是否有效。

作者:三耳

最近,腾讯和老干妈上演了一出惊天大戏:

先是腾讯状告老干妈未付广告费1624万元,而后是老干妈声明从未与腾讯有商业合作,而今警方查明,是三人伪造老干妈公司印章,冒充公司市场部经理,骗了腾讯。

网友戏称,这件事搁在哪,都可以堪作“年度神作”。不得不感慨,2020年真的是太魔幻了,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

事实上,伪造公章、伪造身份的事情年年都有,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一不留神,可能就会上了骗子的当!

假公章 假身份

据了解,医药圈有不少故事,是假公章、假身份引起的。

比如今年2月,西安赵某报案称,其在某贴吧认识自称是山东某药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有医用口罩渠道,结果被其骗了7万元。

赵某之所以被骗,一是因为口罩确实难求,一听有渠道就马上联系,二是因为犯罪嫌疑人编造并提供了上述公司的营业执照、产品检测报告、购销合同等信息,赵某信以为真。

又比如2017年,西安武某某冒充医药公司业务员,与某卫生院联系并签订供货协议。

其后,武某某将自家药店没有生产批文、日期的多种中药饮片,贴上该药品公司的包装标签后,销售给某卫生院销售额达6000余元。结果药监局一查,是假药。

值得关注的是,医药公司也可能伪造公章。此前,某医药涉嫌伪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公章,自行虚构材料和应收账款等,骗取多家信托公司款项。

辨公章 辨身份

既然造假行为可能存在,那么就得练就火眼金睛。

医药人在开展业务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严格审核首营企业、首营品种以及供货单位销售人员的资质是否有效,相关资料是否索取,并符合要求等。

如果资质不符,索取的材料没有达到GSP或GMP要求,就算刀子架到脖子上,也坚决不开展业务,否则将面临监管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在人工难以辨别假章、假证的情况下,借助信息技术是个好方法,比如实现首营、检验报告、合同等资料线上交换的001医药电子资料管理平台,层层审验企业上传的印章印模,结合权威CA机构颁发的数字证书,采用安全加密技术形成唯一的电子签名,能有效杜绝造假现象发生。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老干妈,医药,腾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