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上的6月29日: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托马斯·赫胥黎去世
1895年6月29日,19世纪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去世。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来自著名的赫胥黎家族。儿子伦纳德·赫胥黎(Leonard Huxley)是作家和编辑,孙子是英国生物学家、作家、人道主义者朱利安·赫胥黎,著名作家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和英国著名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安德鲁·赫胥黎(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
(这一家子可真厉害...)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出生在英国埃灵,后来全家搬到考文垂。1841年,他回到伦敦,在伦敦大学和查林十字医院学习医学。1846年,他加入了皇家海军的医疗服务部,1846年-1850年,他随Rattlesnake号出航,期间他研究了太平洋和澳大利亚的动物群。1854年他离开海军,同年被任命为皇家矿业学院自然历史讲师,次年被任命为地质勘探局的自然学家;1872年,他帮助监督皇家矿业学院迁往南肯辛顿。
托马斯,是一个兴趣广泛而又才华横溢的人,他不仅是捍卫科学真理的斗士,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具有极高文学禀赋的科学家。为了对抗理查德·欧文的理论,他提出科学论证显示出人类和大猩猩的脑部解剖具有十分的相似性。但托马斯也并不是完全接受达尔文的许多看法(例如渐进主义),而且,相对于捍卫天择理论,他对于提倡唯物主义科学精神更感兴趣。作为科普工作的倡导者,他创造了概念“不可知论”来形容他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他还因创造了生源论(biogenesis,认为一切细胞皆起源于其他细胞),以及无生源论(abiogenesis,认为生命来自于无生命物质)的概念而广为人知。
代表作品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和伦理学》(即《天演论》)等。早在1898年,我国学者严复将他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天演论》,随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等几成人们的警句。
(《天演论》大家在历史课本上都应该学习过吧)
托马斯还以一个新的方式培养了一批科学方面的精英,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种精英式的、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方式。他同时担任皇家学会和皇家外科学院的主席,并为工人组织公开讲座,向他们传授一种新的、开放性的科学思维方式。
他对道德的贡献更显著。在一篇题为“科学与道德”(1888年)的论文中,他认为道德的安全在于“以一种固定的自然秩序存在一种真实而有生命的信念”。
1895年6月29日,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伊斯特本逝世。为了肯定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在伦敦南肯辛顿博物馆内的达尔文的大理石像旁,人们同样树立了一座托马斯的大理石像,供后人瞻仰。
医学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我是五号医生吴昊,欢迎关注。明天见!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