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动脉斑块,50%的脑梗死都是它引起的

2020
06/28

+
分享
评论
北京北城甲状腺医院
A-
A+
变厚的血管内中膜,可以预测一个人罹患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小。

当你检查查出身体有一处或者多处存在着动脉斑块,你首先肯定会想这是个什么东西,可平时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时肯定很想知道动脉斑块是如何长出来的?如何才能消除掉呢?

打个比方一件衣服破了一个洞,再怎么修补也不可能和新的一样,即便是再先进的织补技术,补过之后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曾经破了个洞,衣服的纤维组织也有断裂过的痕迹,血管斑块其实也是如此,从理论上来说,斑块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但并不等于没有办法补救,有什么办法呢?

2081593330313158

不如先来看看斑块是如何形成的?

血管内皮受损 血管内表面柔软而光滑的细胞层,受到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酗酒、熬夜等的刺激,发生破损而变得凹凸不平整,增大了血液流动时的阻力和摩擦力。

脂肪物质沉积 在血管不平整的内皮上,大分子的脂肪不断沉积其上,并不断通过内皮层向血管内膜中层聚积。

发生炎性反应 进入内膜中层的脂肪不断刺激吞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增生,并吞噬脂肪颗粒,进而受损死亡,形成像粥一样的脂质化物质,取代了血管内膜中层的正常组织,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血管斑块形成 血管内膜中层脂质化物质集结成团,并被纤维组织包裹便形成了斑块。当斑块外包裹的纤维组织较薄且其中的脂质化物质未发生坏死及钙化时称为软斑,随着纤维组织的增厚及内容物的钙化,斑块越来越硬即成为硬斑。

92461593330313306

由此可见,血管斑块的形成有一系列的过程,从内皮层受损起始,经脂肪沉积、炎性反应再到包膜形成、其内脂质化物质钙化等,因此要想预防斑块发生,阻止内皮受损和脂肪沉积最为关键,而阻止炎性反应及斑块内脂质化物质发生坏死钙化有望逆转斑块的进展。

因此,当有血管斑块发生时,可通过彩超等检查明确斑块发展到了哪一阶段,越是处于斑块形成的早期,越有希望阻止其进展甚至逆转,可参考彩超时斑块的回声对斑块所处阶段做判断。

你们知道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致死和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颈动脉狭窄,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比例为6:1,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颈动脉狭窄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已经成为国人排名第一的致死原因。统计发现,约一半的脑梗死都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所以建议大家应该在高危人群的体检中增加颈动脉筛查的项目。

68281593330313382

现在医院很多中老年朋友在体检的时候都增加了颈动脉的超声检查项目,几乎所有人检查后都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问题。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就离脑梗死不远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颈动脉斑块,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颈动脉中的表现。颈动脉存在一个分叉,就像大江大河中的三角洲地带一样,容易形成脂类的沉积。由于颈动脉离体表较近,容易超声检查所发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颈动脉的粥样变化,预测整个身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大都需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研究发现,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血管内壁就开始出现黄色的小斑点和条纹,这些就是斑块的“婴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某些危险因素的暴露,这些小的斑块就会逐步长大,表现为血管内中膜的厚度不断变厚。变厚的血管内中膜,可以预测一个人罹患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小。如果内中膜的厚度超过了1.0毫米,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将会增大;如果厚度超过了1.2毫米,就会被诊断为颈动脉斑块,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增大。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脑梗死,颈动脉,血管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