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郑大附属一院伤医事件,有两个细节令人后怕。
新闻说,伤人者大概四五十岁,体型比较胖,本来他的第一刀是准备砍向孟医生的脖子的,后来孟医生用胳膊挡了一下,刀直接扎穿手臂,又朝颈部扎去,孟医生还算反应快,一把抓住刀刃,才躲过了脖子的致命伤,而当时刀离脖子也就十几公分,孟医生身上留下了大量的血迹。
如果当时不是实习医生刘永飞跑过去救人,后果不堪设想。
刘永飞不顾自己左手骨折打着石膏,急忙冲过去,独臂战凶手,以手被划伤的代价将凶手制服,救下了孟主任。所以才有了下面的这一封感谢信!
行凶者出手如此之狠,如果孟医生稍微反应迟钝,如果实习医生刘永飞稍微一犹豫,后果将难以预料。
实习医生刘永飞越勇敢,越反应了问题的严重程度。
一名医护人员称,该名患者在被抓时嘴里还嘟囔着:"反正我今天也活不成了!"
是的,只有人渣才会有这种反社会的病态思维,我活不了也要找人垫背。
第二个细节是,医学界在之前的推文中,披露了一个情况: 据医院同事反映,此前,凶手已经来找孟主任“索赔”过两三次。因为孟教授没有给他治好病,又添了尿道感染,多次找孟教授索赔未果,所以才有今天的报复。 这个难搞和偏执的病人找医生“索赔”过两三次,这个熟悉的细节,在很多伤医事件中都可以找到。
作为全球最大的医院,理论上应该对医疗纠纷有专业的处置流程。但在这里,为什么没有引起足够的警示,得到妥善的处理? 有些偏执和病态思维的病人,是不能指望医生的沟通能够解决麻烦的。尤其是像郑州一院这样的三甲大医院,医生能留给病人沟通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但这里面尖锐的矛盾冲突怎么解决?显然是需要医院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完成这种沟通到防范,而不能把专家裸露在危险之中,靠医生的好态度来解决危险问题。 当医生遇到病人的语言威胁到肢体威胁时,无论是医生乃至到医院,应该有足够的警醒,做好安全措施。
这些安全措施,可以包括黑名单制度、要求专人陪同就医、安检环节控制、安保人员的应急能力培训等内容。事后呼吁严惩,不如事前的安全措施做扎实。
就像有网友呼吁的那样 ——不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措施来预防频发的辱医伤医杀医恶行,仅仅在伤医甚至杀医行为发生后发出谴责,这显得无能又无为!无关痛痒,大有作秀之嫌! 医疗机构是一个复杂之地,人员复杂,既存在极端之善也存在极端之恶。在这种客观事实面前,如果没有应对复杂人物、事件的能力,那就意味着医护人员将裸露在高风险的地带工作。 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残忍的安排。
作者为医生,国内资深医疗评论员。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