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奸、自杀、施虐、厌学……别让隔离带来「暴戾小鬼」
作者:暗子
时值夏日,新冠疫情最紧张的时候过去了。
可北京疫情又现,多地学生又停止复课,离校返家。
本已隔离在家数月,很多学生在家上够了网课,终于可以脱离令人烦躁的家长,见到许久未见的伙伴们,还有暗恋的TA……
然而又一轮的“隔离监禁”开始。
你以为学生就不会因为隔离而崩溃吗?
让近期的新闻告诉你真相吧。
5月27日,陕西蓝田县一小学的四名男生,在男厕所内对一名13岁的女生轮流实施了侵害。
16岁的王某,警方的调查结果是5月29日跳楼自杀,家长怀疑她遭校园欺凌所致。
其母亲称:在学校,有几个人在欺负她,每天去她宿舍骂她。骂人的18岁了,我女儿才16岁。
6月初,网曝一段“多名中学生羞辱戏弄流浪老人”视频。
视频里,3名学生在菜市场冲着打扫的老人学猩猩叫。嘴里还吐着不干不净的话。其中还有一个踹了老人一脚,然后迅速跑开了。
而这段视频正是这些学生自己拍的,他们把羞辱老人的多个视频放到网上,当成了炫耀的资本。
还有一位教师于6月初在网络上留言:
复课后,学生没上课没做作业的在知识的反馈上一问三不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态度——完全无所谓,或者说是全然放弃。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一个是手机,一个是家庭关系。有几个学生就直接因为手机问题和家长闹开了,两个学生直接不来学校,就待在家里玩手机,一个因手机被缴离家出走,两个手机被砸被缴之后来了学校作业不做试卷不写。
一个班50个人,出现了好几个这样的情况,一是替他们担忧,不学习天天窝家里玩手机并不是事,来了学校就以这种消极的态度抵抗,那就是对自己无谓的消耗啊。
虽然,关于未成年此类事情一直有被曝光,但是隔离之后却愈加频繁起来。连外国也有同样情况。
6月15日,日本东京一位15岁少年持枪自杀,脑部血流不止。疑似因患疑难疾病较难治愈而轻生。
少年就读的高中的校长表示:“我听说他一直厌学,初中三年级时处于拒绝入学的状态,长期旷课。他入学后,我们本来应该在学校里多跟他交流,但因为新冠疫情停课,发生这样的事情很令人震惊,我真的很抱歉。”
以上这些,都不是虚构小说的情节,都是现实世界最近发生的事情。
这些真的与隔离有关吗?
学生隔离在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开心 (知乎)
由于疫情隔离在家,对普通公民最大的影响无非是行动不便、经济影响、心理恐惧。对于正值上学年龄的未成年人来说,家长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
同时,长时间居家的未成年人也更容易与家长产生冲突。
如果孩子在隔离在家时,每天都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同事有多烦、工作有多累、家里有多穷,那么孩子对自己生活的向往,肯定会被慢慢损耗掉。
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则认为,未成年人对于认同感的需要,“到10岁左右,孩子对同伴认可的需求已经开始强于对家庭成员认可的需求”。
和成年人相比,在成长方面,同伴的作用甚至更加显性和深刻。
也就是说,进入青春期后(通常在初中或小学六年级),孩子对同伴的重视会渐渐超过对待父母师长,家人会越来越无法满足孩子所需要的“同辈认同”。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更应该去学校在同龄人身上索取。这样一来,学校和教师也便于及时发现孩子获得认同感过程中的出格行为,并及时矫正。
如果一直不把他们“放出家门”,他们自身又出于叛逆心理不愿与家长沟通,未成年人长期被封闭在自己尚未成熟的世界里,或者在网络世界中泡上几个月,便有可能造成不健全的思维方式,来成为今后行动的判断标准。
比如这样
由于身心发育暂不成熟,又长期不受健全的价值观影响,部分未成年人可能因认知能力低,而养成具有吃喝玩乐的幸福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封建帮派的友谊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愚昧无知的法制观等观念。
长此以往,情感方面也可能出现情绪极不稳定,易冲动,喜怒无常;缺乏必要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常出现不满、孤独、苦闷、冲动等不良心境。
意志方面,可能出现明显的两极性和冒险性,或表现为自卑,意志力薄弱,或表现为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并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
人格特征方面,性格多任性、粗暴,以兴奋型神经类型居多,既自尊又自卑,重义气,却对一般人缺少同情和尊重,对劳动缺少责任感。动机方面,常见的犯罪动机主要有物欲动机、性欲动机、报复动机及嫉妒、自我显示、寻求刺激、好奇等动机。
这肯定是任何人都不愿见到的结果。
如何避免
家庭教育方面,大部分学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拒绝型和溺爱型四种,后两种具有极端化倾向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溺爱型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叛逆或自闭依赖的性格,拒绝型则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抚养人教养方式不当将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社交方面,需要尽可能了解孩子正在接触的人。
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朋辈影响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999 年, 61.8% 的未成年人是受了“朋友”的影响;2002 年,则上升至76.7%;2005 年,更是高达 81.1%。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会强烈地感到需要从同学、朋友等朋辈那里获得认同感、找到归属感,此时,若交往上有暴力行为等品行不端的朋友,他们会在与其的交往互动中习得暴力行为。在这种接触交往中,犯罪的技术,犯罪的动机、内驱力、合理化和态度都会被学到。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宗春山从1990年开始研究青少年成长问题,他表示:在最容易成为不良行为起点的校园欺凌中,欺凌者往往都是有团伙的。他说,会产生攻击行为的孩子,实际上往往是弱者,自卑,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攻击别人才能获得平衡。
欺凌者往往都受到过不良对待,比如来自家庭的冷漠,父母的暴力,同伴的欺凌,这类孩子的自我概念非常低,所以非常需要依附群体获得力量。而一旦从群体中获得支撑和壮胆,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孩子们,非常容易产生虚假的强大感,并萌生对弱者的攻击,因为弱者看起来已经成为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群。
上文中欺负孤寡老人的三名学生恐怕就是如此。
学校方面,孩子自上学后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度过的,孩子的言行举止老师和同学最熟悉,同时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和学生成绩,而对比其更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品质的养成等关于人性和品质的教育始终放在次要的位置,人性教育难以置于三成教育的首位,成绩平平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关注。有的学校只传授文化知识,却不管为人处事的培养。还有的学校教育方法简单,对差生根本就是放弃不管或是直接、间接推向社会。
而这些都是亟待避免的。
一旦把问题孩子推向社会,会给社会制造更大的麻烦,如“制造”出犯罪分子。所以对有问题的暴虐学生要就地消化,加强管理和教育,防止其恶化发展为暴力犯罪人。学校要认识到转化一个“不良未成年学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同时,转化一个会稳定一片,受益整班,影响全校。
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他不会有攻击性。
那是因为你没听他说过:
“你信不信老子把你杀了?老子未成年杀人不判刑的!”
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他没有性冲动。
那是因为你没看见,早有七八岁的孩子在大街上公然摸异性的身体了。
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他不畏惧血腥。
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广西早有个13岁的女孩,干净利落地把同学分尸解体。
《隐秘的角落》剧照
我们要保护孩子免于伤害或自害,就必须先让孩子知道,家是可以庇护他的地方,父母一直信任他,也值得他去信任的人。
请更多了解你的孩子和他身边的人吧,正是因为他们纯粹,所以“放养”才会导致他们恶起来也肆无忌惮。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