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立医院医生学历内卷严重?

2020
06/29

+
分享
评论
岳文昌医生
A-
A+

知乎上看到的提问,简单表述一下我的观点。

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的公立医院并没有内卷严重。我们国家医生学历的提高是多种因素和竞争共同产生的结果,可以说有些医院竞争严重,但是并没有达到内卷的状态。

到底什么是内卷?

在说公立医院内卷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内卷化”。

说到内卷,就必须要提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一本书,《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过程》,这本书的观点就是印度尼西亚多世纪以来的稻务的强化生产更多是社会的复杂性,而不是技术或者政治的变革,这一过程也称为“内卷化”。格尔茨的内卷化概念则来源于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的观点,大致意思就是某种文化达到某种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主要描述的事件。当年,印度尼西亚的农业主要有稻务和火种,稻务主要分布在爪哇和巴厘,这里也生活着印尼75%的人口,而火种主要分布在这些稻务以外的次中心地区。稻务因荷兰统治者的外部压力和人口增长导致的内部压力,而无法向外发展,只能不断的加强水稻种植和种植人口的数量,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特点;而外部的火种出现不同的情况,火种在荷兰殖民者手中表现出高效性,还能有一定的出库,属于资本密集型。

从作者描述的印尼农业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内卷化”就是指一种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

“公立医院需要高学历医生”符合内卷化的特征吗?

在具体分析前,我们可以根据原作者的“内卷化”概念对这个问题进行改写:公立医院现在需要高学历医生是一种简单、轮回重复的过程,是一种没有进步的状态。

其实通过这个改写,很多人就已经知道了答案,医院要求的高学历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轮回,也不是没有进步。

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一、大型三甲医院需要高学历医生并非无用

有些人认为医院就是看病,只要把病治好就够了,这句话完全没有错,但是关键是现在很多病是治不好的,对于治不好的病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而做这项工作的就是顶级的三甲医院。其实目前很多能够治好的病,它的治疗方法也是从这些医院里面发展出来的。

和医学本科教育不同,医学博士的教育培养方向就是做研究,这也是三甲医院需要的医生类型。有人喜欢抬扛说本科生也可以做科研,我没说本科不可以做科研,关键是对于医院来说,博士生拿来就能去做科研,本科生可能还需要自己去花钱培养,作为医院方,你会怎么选择呢?

我们国家也正在搞分级诊疗,目的就是让三甲医院只看一些比价严重的病,同时也是为了让医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我们不能只看北上广的三甲医院,其他地区也有三甲医院,很多地区三甲医院的博士并不是很多,就整体的角度来看,博士的需求并没有饱和,更没有到“内卷化”的状态。

二、县级医院要求研究生学历并不过分

很多人说很多县医院都要求研究生学历有点过,但是我觉得县医院要求研究生学历并不过分,因为就治病救人的本质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去挽救的,不应该因居住地发生改变,这也是国家一直在做的工作,让医疗资源尽量的均衡,这其中就包括医生的水平。

医学本科教育属于基本教育,也就是啥都学一遍,具有一定医学的基础,但是距离专科医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而现在大部分县级医院是有比较精细的分科的,甚至有些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了三甲的水平,并且我们国家的县城人口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参考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可以达到平均2~300人配备一个医生,一个一百万人口的县城需要3~4千个医生,显然很多地区是达不到的,所以县级医院也需要大量的专科医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很久就有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也就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专科医生,像美国比较有名的库克县医院有着“行走的哈里森”的美誉,具有规培的资格,但是也是一个在县城的医院。我们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搞了规培,由于历史的问题,我们又分为专硕和专门的规培生,但是不管怎么样,本质都是为了培养出大量正规化的医生。

既然县医院也需要经过规培的研究生,那么哪些人去才合适呢?对于医生个人而言,大部分人都希望去待遇更好的医院,获得更多的报酬和精神嘉奖,但是这种医院的数量和需求是有限的,总会有人需要去差一点的医院工作,怎么做到合理的分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竞争。竞争的资本不是光凭一张嘴,好的医院在招聘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你说你会什么就会招聘你,而是要根据你已经取得的成绩来决定,比如学历、资历、职称、科研成果以及考试成绩等。

经过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让更多的医生心甘情愿的去县级或者基层医院工作。如果按照计划名额进行分配,是无法想象后果的,比如上海某三甲医院的科室,规定需要2个博士、4个硕士、6个本科,这6个本科位置意味着上最少的学、付出最少的个人努力就可以进入到最好的平台,你觉得这些机会会被哪些人得到呢?

三、在中国学医的时间不能算长,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也是对国民健康的负责

关于学医的抱怨一直没少,其中有一点就是学习时间很长,其实参考其他国家,我们国家的学医难度和时间只能算还可以。美国是学其他本科4年后才能申请医学院,医学院是4年,规培是3年,如果想继续深造还需要2~5年的Fellow(专培),也就是说美国行医的基本时间是4+4+3=11年;我们国家目前的基本行医时间是5年本科,加上规培3年(包括专硕),也就是5+3=8年。其他一些国家的学医时间也不能算短,比如日本、德国等国家本科是6年,毕业也是需要做类似规培这种工作,总体来说也不会低于8年。这只是时间成本,如果算上学费和难度,在中国学医真的不能算难。

增加规培项目,这件事到底是好是坏呢。其他角度暂且不论,就整个国家的医疗水平来说,肯定是有帮助的。有人反对说培养时间长不代表能力就强,这句话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医生来说是没错的,有不少的医生在读研的时候就是混,但是如果随机对比一百个本科生和一百个研究生,那么结果一定是确定的,研究生组的总体能力强于本科组。

我们国家在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过程中,国民健康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培养大量的规培硕士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结

总体来说很多县级医院要求研究生学历是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并没有达到所谓“内卷化”的状态,住在县城的人和住在大城市的人对健康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但是大城市的收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配备也是要比县城好的,为了能够让县城的医疗水平提高,还需要培养大量的硕士规培生,并且用竞争机制让医生们主动去县级医院工作。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内卷,学历,医生,医院,内卷化,规培,三甲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