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乡镇卫生院重公卫轻医疗思想突出,医务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不足,老百姓就医满意度差导致不愿意在卫生院看病治病。同时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着卫生院的发展。”谈及组建医共体的初衷,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超如是向《健康县域传媒》记者表示。
福泉市辖5镇1乡2街道,77个行政村(居委),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5万人。2017年,福泉市按照县域综合医改统一规划,统筹成立两个医共体,其中以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牵头总院,将福泉市妇幼保健院纳入归口管理,联合7家乡镇卫生院以及所辖59个村卫生室组建成立福泉市第一医共体。
近年来,福泉市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过程中,充分下放人事权、分配权、考核权“三权”,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的人事管理、薪酬评定、绩效考核机制,有效增强医院办医自主性,全面激活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此前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给福泉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肯定了福泉市改革经验。
“一院一策”精准帮扶
福泉市第一医共体坚持把“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作为 “医共体”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方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医共体范畴有效领导、组织协调、关系处理、服务大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医共体”一盘棋局面。通过建设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形式,进一步加强“医共体”党组织建设,凝聚“医共体”党员力量,同时,组建由总院党委领导+行政领导+分院院长组成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共体重大事项决策和发展规划;在总院设立13个业务管理中心,实现共体内运行管理一体化。
贵州省分管副省长到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调研指导医共体改革工作
“通过总院党委班子多次调研,对基层分院缺技术,缺人才,诊疗不规范等医疗安全隐患问题以及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总院实施了 “一院一策”精准帮扶机制。”李超说道,针对医共体各分院提出的业务需求,针对性实施精准帮扶,将总院21个临床、医技科室分成七个业务指导组,每三个科室负责包保一家分院的业务指导。在各小组中分别选任一名科主任担任对应帮扶分院的挂职副院长,根据分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业务指导方案,总院医务人员每组每周至少保持两天到分院开展医疗业务指导工作。
此外,总院和分院还采取“派下去送上来”的模式互派人员置换进行带教和学习,按照“缺什么,派什么的原则”帮助分院开展医疗质量、特色专科建设、人员培训、参与巡回义诊等工作,切实帮助解决遇到的医疗困难和问题。在分院,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也是一项主要工作,为充分做好帮扶指导,总院公共卫生科每月对每家分院进行一次公卫工作的督查指导并与各分院共同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福泉市第一医共体牵头了七家分院,外加一家妇幼保健院之后,建成了这个分院之后我们在医共体体系之内就如何提升分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业务能力。比如说2019年我们统计了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的业务量,提升了差不多36%,整个医疗收入基本上也提升了40%左右。”李超自信满满地说。
李超强调,通过医共体建设,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建工作水平、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打通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创新完善激励机制
福泉市由“医共体”总院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分配方案,定期考核兑现奖励性绩效,并做到向重点科室、业务骨干、业绩突出和医德医风好的人员倾斜。
李超表示,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向基层延伸,医共体分院编内人员由市级统一招聘,编外人员由总院统一自主招聘,分配使用,总院对分院院长、副院长进行提名、考察任免。
同时,福泉市第一医共体积极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打破传统职工工资分配形式,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制,将在编职工工资70%作为岗位工资发放、30%部分作为绩效工资考核发放;临聘职工工资待遇实行固定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制度。并将医疗服务性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补助等进行统一考核发放,实现按岗定酬、同岗同酬、按业绩取酬。
此外,还建立分院年终考核奖励机制,从总院绩效总额中提取部分用于对分院、分院领导班子、村医进行奖励;实行超额绩效工资制,从分院收支结余中按考核等次进行超额绩效发放,同步将分院政府年终目标考核奖的30%部分进行考核发放。
通过改革,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现状,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切实解决了基层瓶颈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医疗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建立,医共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形成。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王贺胜(居中)调研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合影
“老百姓到医院来,你要能为他看好病,这就要求医院的学科医疗水平必须达到一定高度。”话锋一转,在李超看来,学科建设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0年5月,7家基层分院门急诊244760人次,出院病人230人次,中医诊疗7913人次,较同期分别增长15.25%、19.79%、66.66%;总院向分院下转人次同比增长35.63%,向市外转诊同比下降47.85%,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形成。
采访过程中,李超以一组漂亮、有力的数据介绍了医共体建设带来的成效。
慢病下沉医防结合
据了解,福泉市医共体内实行统一用药目录、统一平台采购、统一采购价格、统一“两票制”配送“四个统一”,将慢性病149种用药目录延伸到村卫生室选用,满足群众就近用药。
“我们总院要求七家乡镇分院建立两病门诊,就是高血压和糖尿病门诊,统一基药目录、把这些相关的药物进行指导,以前很多这样的病人买药要跑到市医院去,可能要花费几十块的路费比拿药的钱还贵,导致百姓看病极不方便。慢病门诊下沉到我们分院后,基本上慢病的常规用药都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家门口就医。”李超如是说到。
据悉,2018年以来,福泉市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而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市远程医疗中心,承担了对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包括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远程医疗指导职能。有效打破医疗资源区域局限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借 " 网 " 下沉,确保医患 " 零距离 ",使乡镇慢性病、常见病患者真正体会 " 足不出乡 " 便能感受到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目前,福泉市医共体内按照“医疗数据共享、公卫数据共享、双向转诊、慢病下沉、医防结合”的总体建设思路。利用总院数据中心、集成平台、360病人数据,将总院信息系统与分院医疗系统进行整合与公卫系统互通,逐步实现医共体内病人就医信息自助查询、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推送、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慢病数据自动抓取推送等互联+医疗+预防模式。
据李超透露,过去总院看的病人比如说做了哪些检查和治疗,乡镇卫生院医生只能通过患者自己的描述。但是现在通过信息化建设以后,实现了总院跟分院的HIS系统对接互联互通,分院的医生打开这个系统就可以看见总院的医生是怎么给他治疗,分别做了哪些检查、用了哪些药。另外,总院医生也可以看到这个病人在分院做了哪些处理,成功避免了重复检查,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