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一大早,120就呼啸驶入医院。随之而来的,是急诊科电话催促。
正常情况来说,急救插管应当属于急诊科的工作范畴。但不知曾何时起,急诊插管的工作落到了麻醉科头上。越是不经常插管,手越生。久而久之,急诊科医生几乎忘记怎么插管了。有时看到急诊科同事去参加插管比赛,真心替他们感到害羞。试问,比赛成绩能用来抢救病人吗?
带着一肚子怨气,我来到了急诊科。
透过众人,看到一位70上下的老人直挺挺的躺在平车上,几个急诊科同事正在忙着做各种检查。
看到我来了后,人家也没客气,直接就说:没有意识,给插个管吧。
本想驳回去,但又一想:不能和她们一般见识。“好男不和女斗”,心里默念着这句话安慰自己。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手上的动作没有停。听诊发现,这个人的呼吸还是可以的。再看看监护仪上的数据,脉搏血氧饱和度也是可以的。拍拍老人的肩膀,还有一些挣扎。于是,我对她们说:在我看来,目前没有插管的必要。
听到我这么一说,对方几个人不约而同的露出质疑的眼神。似乎再说:出了事儿,你负责?看到那种眼神,心里真心不舒服。在那之前,急诊科就把我们告到院里过。就是因为当时没给病人插管,到头来就把责任推到了麻醉科头上。在成了背锅侠之后,我们防着她们甚于防着有些走极端的家属。
眼前的形式,已经不允许我说不。因此,我拿着签字单出去找家属签字。在过去,插管根本不需要家属来同意或者签字。那时的家属是信任医生的,医生也毫无顾忌的去抢救。近些年的情况似乎有不同,因此,大家都是谨小慎微的。
喊了几遍家属,也没有人答应。看到门口长凳上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就问他们知不知道家属去哪里了。
几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腼腆的说:是找里面那个人的家属吗?听到这话,我明白这几个人肯定不是家属了,但他们一直在门口,似乎与这件事有着一些联系。于是,我就连回答带问的说:是的,你们看见了吗?你们和这个人有关系吗?
听到我这样问,几个小伙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是我们送他来的。在路过早市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老爷爷晕倒在地。周围多半都是岁数大的,就属我们几个年轻。于是,我们叫了120。不放心,我们就跟着来了。
显然,眼前这几个孩子是不能签字的。按照院里要求,如果没有家属且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况,可以找院里领导代为签字。
于是,我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尽量拖延时间。在我的认知当中,如果病人还可以保持呼吸平稳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强行去控制病人呼吸的。这就是医疗利弊的问题:如果插管没有任何风险和损伤,只会让病人更加安全,毋庸置疑,插管是正确的选择。
然而,任何医疗操作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端的一面。除了插管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血压骤升骤降等可能加重病情的可能,这还不算插不上管的情况。即便是非常有经验的医师、即便有很先进的插管工作,谁都不可能保证插管100%成功。一旦插管失败,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在等待过程中,神经外科医师给出了初步诊断:硬膜外血肿,需要开颅血肿清除。
听到这话,我和急诊科说:既然一会手术,到手术室再插管吧。
见此情形,她们也没说什么。之后,我就拿着插管箱往回走了。
临走,我回头看了看这几个学生,心里想:救与不救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义无反顾,会有很多人得救的。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