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OMO放疗更精确,副反应更小
根据统计,放射剂量越大,放射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放射治疗中,随着剂量增加,治愈率相应提高,也存在治愈率提高和副反应增加交织发生的问题。
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是按照肿瘤形状给靶区很高的致死剂量,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受到照射或很低的照射剂量。放射治疗的剂量取决于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肿瘤的大小,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性等。
在实际治疗中,肿瘤患者的体重、病灶大小和危及器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改变,从而导致包括脊髓在内的正常器官的实际照射剂量高于原始治疗计划,进而导致副反应增大。
TOMO独一无二的自适应放疗和剂量引导放疗,真正体现了现代精确放疗,在传统精确放疗的基础上,将放射治疗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即最大限度保护正常器官的同时,超精准打击肿瘤,照射后副作用小,治疗后康复周期短。
一、自适应放疗
自适应放疗(ART,Adaptive RadioTherapy)是在图像引导(IGRT)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的放疗技术,构建了一个闭环系统,实现了放疗过程从诊断、计划设计、治疗实施到验证的一体化。
ART解决了放疗分次间的靶区位置和形态变化对实际剂量分布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治疗过程的各个偏差进行检测,在治疗前对原始治疗计划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再优化,实现对肿瘤靶区高剂量高精准照射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危机器官并降低放射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二、剂量引导放疗
剂量引导放疗(Dos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DGRT)是根据治疗时获得的入射剂量、出射剂量或透射剂量等剂量信息和同时获得的三维影像,计算得到患者在分次治疗间或分次治疗中监测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实际接受剂量偏差,及时修正放疗计划,从而保证计划剂量与实际剂量精确吻合。
换言之,DGRT除了要对比图像数据外,还要将治疗时的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实际吸收剂量与治疗计划中计算出来的剂量进行比对,以及时调整患者摆位、治疗计划再优化,甚至在必要时修改处方剂量。做到根据患者每个分次实际照射剂量累积情况,调整后续分次照射剂量,或者根据疗程中肿瘤对治疗的影响情况,调整靶区或处方剂量,就真正实现了精确放疗。
TOMO构建了放疗技术的新平台,将ART和DGRT融合,全程、动态地监控癌细胞的变化,可以对实际剂量和计划剂量和计划剂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及时决定是否需要在放疗过程中修改计划、修正剂量与分布,这样不仅对肿瘤病灶进行超高精度的打击,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组织不受伤害,对患者的器官功能影响最小,使治疗后的康复周期更短。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