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 | 越过山丘,美不胜收

2020
06/17

+
分享
评论
晔问仁医
A-
A+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CRRT护理团队战疫实录

越过山丘,美不胜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CRRT护理团队战疫实录

77071592348533621  题记 · 序章   

2020年2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一支精干的医护小分队,临危受命,一行五人,赶赴远在金山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一行人中,有ICU医师张忠伟,护士长刘静,护士孙洪、刘倩和罗玲。     

本文,将聚焦四位护理部的姑娘,在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战疫中,她们用勇敢、坚毅、聪慧和柔情,写下了一曲生命礼赞,她们带来的笑容,已经化作了大雨过后的满天云霞,她们越过了生命中的山丘,眼前的风景已经美不胜收。  

56411592348533840

刘静:人的潜能可以激发到无限

53901592348534435

唐晔:刘老师,接到任务的时候,您在做什么? 

刘静: 记得那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2月19日。很喜欢这个节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南方已经是一幅早春的景象了。那是下午,没太觉得突然,好像早就预料到似的。其实一周前,我就主动报名赴公卫中心参战——公卫中心需要ICU的血透护士,我是护士长,又是党员,总要冲在第一线、做好表率,那就当仁不让了。   

唐晔:去前线战疫,直面危险,家里人支持吗? 

刘静: 我丈夫起初有点焦虑。20日一早出发,他开车送我去肿瘤医院集合,一路上都很沉默,只是反复叮嘱——保护好自己,家里什么都不用管。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仪式,他代表家属发言,很诚恳地说,本来以为战疫离自己的生活还很远,没想到就发生在妻子身上,昨晚上他一直在想,妻子在“战场”上会是什么样子,多久才能回来,疫情会不会像武汉那样严峻。是我的坚定给了他宽慰。此时,我能感到他也激动起来,好像负有使命一样。告别时,我们有个约定,我在里头再忙再累,也会尽量给他发个消息,报个平安。   

唐晔:我知道,您前后一共去了两次,第一次的体会是什么呢? 

刘静: 第一次是2月20日到3月15日。第一个晚上最是难熬。不是因为不适应或者害怕,而是因为,我的姐妹们当晚11点就轮到夜班,而我轮空,要到次日一早才进病房,我是组长,我担心她们在ICU的情况,我要知道她们是安全的,我也一定要保证她们的安全。这一宿,我翻来覆去没有睡着。   

唐晔:这10天,您的压力在哪里呢? 

刘静: 最大的压力在于适应。工作其实是跟平时差不多,也就是照管好ICU血透的病人——根据病情有多重,计算需要多久的血透周期。但是,穿了防护服就不同了,能不能承受闷热,多久能出病房休息一次,会有很多未知;还有,给不同的新冠病人做血透,内心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要是检测报告是强阳性病人,进入这间病房的压力就有点大,会做加倍防护;第三,那边团队很多,有ECMO团队,有康复团队,等等,我们是CRRT团队肯定要与各个团队合作,这也是我们的任务,需要适应。时间过得特别快,每天都是在未知与懵懂中闯关。   

唐晔:那么最终您适应了吗,比如穿了防护服后的正常的生理需求? 

刘静: 说实话,刚进去的时候,带了很多纸尿裤,就穿过一次,实在受不了,光是防护服还好说,再加纸尿裤的话,真的闷得透不过气,身上像火烧一样。有经验的老师说,这个不要带的,不过,上班之前黑咖啡就不要喝了——黑咖啡特别利尿。我不喝咖啡,也不喝水,尝试过最多6个小时不上厕所,其实在病房像打仗一样,浑身都湿透了,是不太会有小便,的确没必要穿纸尿裤。   

唐晔:每天在闯关,那么最难打的一关在哪里? 

刘静: 身心这一关,最初很难适应这里的翻班模式,比如,晚上是个大夜班,第二天早上回到宿舍睡一觉,下午直接要去上中班了。虽然中间可以休息,但其实是无法真正睡熟的,因为宿舍还有其他人进进出出,一会儿就得惊醒一下。所以,到后来就得靠安眠药强迫自己睡一会儿,胃口就变得很差,没有食欲,那段时间瘦了整整10斤。   

唐晔:作为护士长,您还得保证姐妹们的状态呢。 

刘静: 是的。我们被拆散分到不同的宿舍,所以下班以后,我还得要串门,挨个关心一下,问问今天经历了什么,身体累不累,有没有不舒服,还要给她们鼓劲,我们肯定要拧成一股绳。那段时间,我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把大家完整、安全地带回家。   

唐晔:您4月7日又一次去了公卫中心,第二次的感觉如何? 

刘静: 第二次我的工作时间是14天。这一次,担心的不是工作流程和防护,而是战疫这件事情会不会遥遥无期,输入性病例会不会转重症。说实话,这一次进公卫中心,没有第一次那么疲劳,可能适应了节奏,已经不是懵懂状态了,开始思考一些东西,14天也挺快的(笑)。 这一次看到,有病人康复,也有病人离世, 两种结局。我感触挺深的是,对病人整体的治疗规划更完善了,整个流程更熟,等我们出去的时候,ICU血透病人基本上清零了,虽然我们的病人都是重症没有意识,家属也看不到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的成就感依然很强,尽管没有掌声和鲜花。   

唐晔:您觉得是什么支撑着您那些天呢? 

刘静: 责任心。既然去了,就得对病人负责,我不能保证我的力量可以使他们康复,但我肯定会竭尽全力。况且,我还要把姑娘们平安带回,自己绝对不能倒下,科室和家人都在等着我回来。事实上,我内心还比较强大,开朗乐观,经过这件事,我忽然发现人的潜能可以无限,平时病病歪歪,三天两头感冒发烧的,那段时间特别争气,好像是有一股无名的力量在支撑着。   

唐晔:有人说,参加战疫的都是英雄,您觉得自己是英雄吗?  

刘静: “英雄”称号太大了,我们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护卫者,是换了个地方上班,多承受一些压力而已。   

唐晔:这次战疫对您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静: 对人生来说,是一次历练。可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感同身受,我第二次走出隔离房的时候,觉得整个人像重生了一样。这次战疫,带给我探索的勇气,使我有信心把专业发展得更好,我会把这次在公卫中心接触到的,我们平时未曾关注的内容借鉴到我们科室——比如患者的康复训练。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的本职工作。

15331592348534610

孙洪:一切会好起来的  

75301592348534725

唐晔:孙老师,接到通知时,可有心理准备? 

孙洪: 我是2月19日中午接到通知的,当天我休息,接到医院通知,一点都没犹豫。我是资深ICU护士,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了,又有血透证,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我爱人当时在边上,我说,我明天要去公卫中心了,他楞了片刻说,很正常,你是血透专家,你不去谁去呢?   

唐晔:孩子能理解吗? 

孙洪: 儿子还小,八岁,上一年级。我不知道怎么跟他说,还是我爱人跟小朋友做了很多工作,突然就接受了。他说妈妈,我明天早晨要起来送你的。但是我早晨走得很早,他还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很努力的把头抬起来亲了我一下,就又睡过去了,醒来后大哭,说妈妈我实在起不来。后来这一路上,我是忍住眼泪的。   

唐晔:第一天发生了什么呢? 

孙洪: 上午十点到了公卫中心,做完核酸检测,就一直在一个小会议室里等着,结果出来之后,当天晚上就要接班。晚上八九点钟去了病区,熟悉了一下环境,十一点的时候,穿上防护服,正式进入了战斗状态。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蛮忐忑的,看电视新闻和身临其境,绝对是两回事。那一晚,虽然很累,但并不想睡,一股劲始终吊着,很兴奋。 我是跟刘倩一起进病房的,第一个夜班结束,我们居然不想出病房了,因为这将是我们第一次脱防护服,虽然培训过了,但实战心态是不同的,由于经验不足,我们的眼镜都没有涂防雾剂,镜片已经被水汽模糊了,要是不出病房处理一下,后面什么也看不见。 这个时候,我们凭触觉,透过模糊的镜片,认认真真照着墙上流程,小心翼翼脱去防护设备,脱一层手套洗一次手,足足用了半个小时,一个晚上就这么亢奋地过去了。   

唐晔:开头那段时间是特别难熬吧? 

孙洪: 是的,由于排班的不适应,直到第四天晚上,才算真正休息了一下。实在太累了,不想跟任何人说话,洗完澡就想睡觉,虽然睡不着,但真的什么都不想干。那段时间胃口也不好,喝杯牛奶,吃根香蕉就打发了一顿饭。还有,戴着手套几个小时闷着,再加上出汗,一脱手套就褪一大块皮。 事情很多,只想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实,对大家来说都是陌生的环境,都有一个磨合过程,比如与别的团队,每个医院有每个医院的工作习惯,大家都在找一个能相处的模式使别人适应,同时也要适应别人。 这十天过得真快,每天会接触到不同的东西,每天会有不同的改变。   

唐晔:那么,第二次去公卫中心是什么情况呢? 

孙洪: 那是3月24日,刚回来一周就又去了,没办法,ICU血透的护理人员,也就那些人,有些还在战场,我总算还回家修整了一周。儿子给我画了一幅画,穿着防护服的奥特曼,正在打怪兽。这一次,他接受了我的离家,不再哭了。我是4月22日收工,5月初结束隔离,回到了日常生活。   

唐晔: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孙洪: 我曾经一个人上了八个多小时的班,而且那个时候病人出现了耐药菌感染,每去一个房间,防护服外面都要换一套衣服,包括鞋套、手套。工作量陡然增加之下,抵抗力弱了,口角生了带状疱疹,痛痒难当,戴着口罩说话的时候又会摩擦到。 领导见了说,要不,你提前回来吧,我说,再扛一扛吧,临阵换将都挺难的。但就在此时,我们家出事了,我母亲摔了一跤骨折,简直是雪上加霜,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不在家,爱人要上班,家里还有个孩子,怎么办呢?最后,远在芜湖做医生的弟弟,把我母亲接去治疗和照顾。那个时候,我躲在没人的角落哭了,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很庆幸,母亲的手术很顺利,恢复得很好,我自己的免疫力也上升了,嘴角疱疹开始结痂,而此时,排班模式又改成我们熟悉的模式了,就觉得压力顿消,一切又好起来了。   

唐晔:第二次出隔离酒店的时候,心情怎样?  

孙洪: 是的,ICU血透病人清零了,任务完成了,真的都结束了,新生活开始了。就想把想吃的东西都吃一遍。其实第二次进公卫中心,就想给生活添加点调味剂,我们里面有个姑娘,最后一个班的时候,在白色的防护服上写满了各种美味——烧烤、啤酒、小龙虾、刺身、螃蟹、腌笃鲜、小杨生煎、大盘鸡……,写了满满的后背,勾起了我们极大的食欲,馋啊,好像很久没吃过这些东西了(笑)。

98431592348534786

罗玲:病房“马拉松”  

24921592348534891

唐晔:罗老师,您是肿瘤医院ICU的护士,平时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呢? 

罗玲: ICU是全封闭式管理,医院内的一些复杂手术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观察抢救的患者都会转入ICU,工作中我们医护团队会相互协作,除了配合抢救,更要求我们ICU的护士要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会根据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譬如口腔护理,压力性损伤护理,导管护理,气道护理……   

唐晔:接到战疫的通知那天,您在干什么,有没有准备? 

罗玲: 在战疫初期,我身边就有部分熟悉的朋友被临危受命去援鄂,我是2月11日中午接到通知的,当时我在家里陪女儿,接到通知的时候我没有感到很意外,因为在疫情发展迅速的时候,已经向医院党组织提交了战疫书。作为一名拥有CRRT证书,且有丰富重症护理工作经验的资深护士,患者需要我职责在此。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需要我义务在此。所以这次能去参加抗疫工作,我更是义不容辞。   

唐晔:您有没有顾虑呢? 

罗玲: 说实话,顾虑还是有的。我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都需要母亲陪伴和照料的时候,更何况,战疫的危险谁都不可预测。但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当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不忘初心,坚守职责。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而且能够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是一种光荣。   

唐晔:那里的病人是什么状态呢? 

罗玲: 我们进去的时候是11个危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和体外膜肺治疗,其中有6个还要血透。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大,很多患者还有都伴有基础疾病,如肾脏病、糖尿病等。CRRT治疗对血流动力学等各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若是患者血压不稳,就要根据医生要求进行快速下机,一旦血压恢复,又要立刻上机以控制患者炎症及有效清除水分子。真的是处处抢险,和打仗没什么两样。  

唐晔:您的同事都说过了,这里的排班翻班非常累,很难适应,那么,最累的来自于哪里,体力还是心力? 

罗玲: 身心都有。比如我要负责A3病区的血透,这些病人并不都在一个病房里,一个病人一间房,从东头到西头中间有一个两百多米的连廊,一头一尾,给病人做血透就像跑马拉松——因为要抢时间,走路是来不及的,只能小跑。而且,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戴着口罩跑步,滋味实在太难受,所以一个班八小时下来,累得不想动弹,根本吃不进东西,连内衣全部湿透了,晚上睡觉还得把脚垫起来,否则两腿会肿胀。第一次出病房的时候,没有经验,特别渴,拿着一瓶水就往嘴里倒,喝猛了,没几口就胃痉挛了,痛得蹲了下来。 还有一个小插曲。可能因为刚生了二娃没多久,体力还没有彻底恢复,很容易疲劳,当结束十天的任务,在隔离观察的第二天一早,居然发烧了。那时很紧张,马上做核酸检测。报告得到晚上才出来,那一天真煎熬,坐立不安,不思饮食,心乱如麻,结果只是普通的感冒,虚惊一场。  

唐晔:还有心理的疲劳吧? 

罗玲: 是的,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情,包括病人的病情变化,还有与其他团队工作习惯的相互磨合,每个人做事的风格习惯都不一样,但是最大的心理疲劳在于,有时候看到病人还没有好的转机,那就比较焦虑。如果是一天天好转,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说一个故事吧。一位老先生,是一个强阳性的患者,那天快下班的时候,病情骤然变化,要求我们强行下机以后去做CT,那么停了血透之后,是一定要抢时间差,否则病人就很可能因为停了血透而出大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拼了,平时停机需要10分钟,一个护士就行,现在我们两个护士配合,只花了3分钟就搞定了,为后面做CT上呼吸机争取了时间。   

唐晔:CRRT护士与其他护士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 

罗玲: 我们和床位护士不同,我们的病人都是危重症的需要血透的病人,他们用了镇静剂,上了呼吸机,大都处于失去知觉的状态,考验我们的,就是专业技术,专业技术才是体现我们价值的最大核心。   

唐晔:这十天,有没有让您最难忘的呢? 

罗玲: 我进公卫中心没几天,恰逢我女儿五岁的生日,以前都会陪她过,今年在这个比较特殊时期,我先生录了一个女儿的视频给我,当我看到她在视频里说:妈妈加油,打完怪兽我们等你早点回家,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控制不住流泪了。同时,还有一件事情让我非常难忘和感动,一位76岁老先生,经过ECOM和CRRT治疗,转危为安,顺利出院。出院前,他向我们医护人员表示感谢时,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唐晔:这十天,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罗玲: 首先是,有健康的身体活着真好;第二,能代表医院战疫,用所学为病人服务,那是有成就感的;第三,作为一个专科护士,比别人多一份专业知识,也是蛮自豪的。那段时间,焦虑、疲惫,但是从没想过撤退,撑也得撑过去,我可以的。哪怕是极度疲劳,眼皮直打架,走进病房的时候,就全神贯注,困意全消。

50071592348534953

刘倩: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74521592348535071

唐晔:刘老师,接到通知去公卫中心的时候,您是怎么想的? 

刘倩: 我是主动请缨的,因为我同时拥有ICU适任证及CRRT证书,能够进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管理的专科护士,危重症临床护理及CRRT患者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其实,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候,看到许多同行都出征了,我就想报名援鄂。所以,接到通知,更多的是兴奋,一晚上没睡好,想着我是代表肿瘤医院去的,千万不能给医院丢脸(笑)。我是去了两次,在A3危重症病人病区,从事重症护理工作及全程血透管理。第一次工作结束隔离了一周后的第5天接到通知,二度重返公卫中心。   

唐晔:您的工作是什么呢? 

刘倩: 很多事,比如,每4小时出入液量计算,观察管路和滤器凝血,监测机器运转,下机还血,血透置管维护,Q4H血气、凝血指标,监测酸碱平衡及调整肝素用量,Q6H血生化,监测电解质……这些繁琐又细致的工作,每时每刻都要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很开心见到许多危重症患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由危转轻。 事实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护理工作难度和强度远大于普通患者。除了采血、输液等常规护理外,还要完成CRRT治疗、血液灌注、吸痰护理、呼吸机管理等操作,并随时观察和记录各种仪器设备的数据,确保病人的安全。在部分年老及危重症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还要及时为患者翻身、调整卧位、鼻饲……   

唐晔:在各种护理操作中,有没有最危险的一项? 

刘倩: 吸痰护理是最危险的一项。因为吸痰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和飞沫,使暴露在操作环境中的医护人员面对成倍增加的感染风险。我有过好几次吸痰护理。说不怕那是骗人的,但是一旦进入了那个场合,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躺在床上,就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了。   

唐晔:工作第一天,有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 

刘倩: 第一天上夜班,到早上六点,要递交一个结量——24小时血透的脱水量。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出现了大麻烦,麻烦出在防护镜上。原来,防护镜是要涂防雾剂的,否则镜片容易花掉。可那天夜班11点进病房,好像没有涂,早上镜片就一片模糊,结量一点都看不清,又催得急,急得我满头大汗,可焦虑了,真怕同行误会,觉得那么小的事情,都成事不足。   

唐晔:前后两次,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病人呢? 

刘倩: 我们的重症病人,大多数处于镇静的无意识状态。但有一个印象很深刻,有一个老先生,我第一次进去时,他处于镇静的状态,当我第二次再进去,发现老先生已经停止镇静药,虽然上着呼吸机,但神志清醒,精神状态判若两人,还能用眼睛到处找你,跟他打招呼,会给你眨一眨眼睛。我每天进病房的时候,都会和他招招手,离开公卫中心的那天,我俩还拍了一张合影。等我第二次解除隔离的时候,他已经康复出院了,那时候觉得好欣慰——我第一次去公卫照顾的是他,第二次仍然是他,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唐晔:这段时间,您自己的状态怎样? 

刘倩: 其实,我一直挺焦虑的,除了病人,还有不适应翻班制度,一直没睡好,还要和不同单位的同行磨合,心理压力很大。不过,后面大家相处的像姐妹了,还相约出去吃火锅。我觉得,大家有一种经历过同生共死的战友情,虽然之前都不认识,但相互帮助,相互照顾,越来越默契。   

唐晔:经过这次战疫,您的感触是什么? 

刘倩: 有个好身体最重要。我是跑马拉松的,那段时间好久不运动了,就担心跑步会不会荒废啊,所以有机会就跳跳绳,转转呼啦圈。 

后来的故事

13971592348535179

2401592348535277  

21021592348535325

当刘静第二次走出那道隔离门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是他的丈夫,还有医院的领导。她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出来了。“都过去了,终于回到了烟火人间,可以回家了。”

一家人在酒店吃饭,点了满满一桌,酒店里觥筹交错,熙熙攘攘。刘静的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因为这才是她想念的日常的生活,所有人谁都想不到,这个坐在大家中间的女子,几个小时之前还没有解禁,两周之前,她穿着白色的防护服,戴着眼罩和面屏,度过了怎样的不寻常的经历。  “你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每天都吃些什么?”一个个问题,家人、朋友追问着刘静。刘静打开手机,里面是她的战疫人生。

她对八岁的儿子说,妈妈是去打病毒,打怪兽了,这就是妈妈穿的衣服,和新闻里一模一样的,她给儿子看几个人的合照,儿子一眼就认出了她。儿子问,妈妈,病毒那么厉害,你打赢了吗?她没有回答,把儿子紧紧搂在怀中,又一次泪流满面。 刘静说,已回归日常生活,她已调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ICU所有流程还要适应,所有过往,皆是序章。 

75701592348535430  

20331592348535518

回家的当天,孙洪的爱人亲自下厨,煎炒烹炸,准备了无比丰盛的一桌子菜,而且把妈妈也从芜湖接回来了,全家人终于吃了个团圆饭。孙洪又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以及熟悉的工作岗位,与姐妹们朝夕相处。孙洪说,这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宝贵的经历,给了她勇气和信念,尤其是在发生这么多事情的时候,她也挺过来。

“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美好的吧。” 她说。

50011592348535620  

15401592348535669

3月16日,罗玲结束隔离,走进家门的时候,大女儿扑上来抱她,说妈妈我好想你,她顿时泪流满面。罗玲说,那时心里还是忐忑的,来源于对疫情发展未知的担忧。“我知道,还会有同事进去公卫中心,我也将一直待命。但是后来,终于春暖花开了。”   罗玲坦言,女儿在生日那天给她写了一封信,给了她极大的力量。信是这么写的:妈妈,我今天已经5岁啦!虽然妈妈去“打怪兽”了,没有陪我过生日,不过我还有爸爸和妹妹在。

妈妈,其实我也好想好想跟您一起去“打怪兽”,这样您在战场上就不会孤单了。可是爸爸说我现在还小,要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像妈妈一样,成为“打怪兽”的“超级英雄”。所以我会好好听爸爸的话,乖乖长大。我要在家和爸爸一起保护妹妹,绝对不和妹妹打架。我今天还教了妹妹走秀呢,妈妈等您回家以后,我们一起走秀给您看哦。 罗玲说,相比起ICU床位护士来说,CRRT专职护士很少,如果再有战疫需要,她还是会当仁不让,冲锋陷阵。 “这次战疫是一次成长,对我各方面的影响是蛮大的,也许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我非常庆幸,也非常荣幸,专科护士能有机会展现自己,这是专业技术的力量。”

61341592348535768  

85121592348535817

刘倩第二次走出公卫中心,住进隔离酒店的那一天,她想为自己叫一个外卖,但是她忽然发现,好久不用手机软件,居然连外卖都不会叫了。于是她就买了食材回家做,她爱吃辣,做了一条水煮鱼,满满的红辣椒堆了一座小山,她馋坏了。 

刘倩说,这次经历永远都不会忘记。以前天天就上班下班,把病人管好就行了,现在觉得要多学习,强化专科能力。“我对血透机器已经了如指掌,闭着眼睛,也能指出哪些方位是什么零件。”  是的,她太熟稔这台机器了,天天都在用,最后那一天,她画了一张血透机器的漫画,贴在机器上,落下了自己的名字。 她还有一点小心思。“比如战疫报名,说是要党员优先,我也想去,可是我不是党员,为什么必须是党员冲在前面呢?” 一个月前,刘倩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37621592348535877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危重症,战疫,护士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