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看霍邱一院如何在医共体上“下功夫”
记者:孙凡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安徽省霍邱县西北部有一所崭新的医院——霍邱经济开发区医院(以下简称“经开区医院”),有多新?2019年的3月16日新建成的大楼正式启用,如今刚满一年多。人常说, 万事开头难,但是这家医院还未“开头”,这一路走来就已充满艰难。有多难?大楼差点建不起来。
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北麓,是安徽省紧密型医共体医共体建设第二批试点县之一。从霍邱县城出发,驱车一个约40分钟便来到经开区医院,如今这里的新大楼已经建成,显得高大气派,但周围的配套建筑还未建设起来,也显得有些苍凉。
双重输血,精准帮扶
“医院这楼差点起不来,中途就停工了”。孟令锋,霍邱经济开发区医院院长,坐在新办公楼里的他眉头紧锁,没有一丝喜悦之情。他告诉《健康县域传媒》记者,这所医院原本是霍邱县经济开发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于周边大量的矿产企业职工和居民。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原本的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满足区域内的医疗需求,2014年,按照二级综合医院的标准,经开区医院开始建设。
这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建设资金断链,医院建设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16年3月,经霍邱县医改领导组研究决定,将经开区医院与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霍邱一院”)结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单位,经开区医院的建设、运营、管理全部由霍邱一院负责。为强化管理程序、理顺体制关系,任命孟令锋同志为霍邱一院党委委员兼经开区医院院长,负责紧密型医共体后经开区医院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没有霍邱一院就没有经开区医院”,孟令锋动情地说。他介绍,结为紧密型医共体以来,霍邱一院对经开区医院采取“ 双重输血模式”进行帮扶建设: 一是资金支持,截止目前霍邱一院累计向霍邱经济开发区医院投入建设资金达2914.2548万元;二是技术支持,任命一名外科主任任职业务副院长,同时派5位专家入驻组建并承担外(骨)科业务,同时接纳经开区医院选派进修人员近20名,多次组织院感、护理、医务、病案、设备等部门对科室的设置,手术室与病案室的建设、设备的采购与维护进行指导。
“提升县域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保障医保基金支付安全是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牵头医院贯彻执行医改政策的政治任务,更是保障民生的政治责任”。霍邱一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郑新权掷地有声地说。
据了解,在霍邱一院的帮扶下, 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经开医院门诊14085人次,同比上升72.14%,住院1266人次,同比上升49.87%,手术56台次,实现零的突破,业务收入458.73万元,同比上升187%。
经开区医院的重新起步与发展是霍邱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建设中的一种模式的体现,也是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缩影。郑新权介绍, 霍邱一院紧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两包三单六贯通”核心要素,坚持互为融合、精准帮扶、模式多元、务求实效的原则对成员单位进行帮扶,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真正实现了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
霍邱一院帮扶单位东部战区总医院院长苏皖在县卫健委主任陈俊,霍邱一院院长郑新权陪同下到霍邱经济开发区医院指导工作
共克时艰,坚持赋能
2016年,医共体建设工作试点时,霍邱一院牵头1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组建霍邱一院医共体。经过调整变更,2019年7月,根据《霍邱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霍邱一院牵头16家分院共同组建霍邱一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郑新权介绍, 根据成员单位实际情况,霍邱一院坚持“一院一策”,制定《帮扶工作方案》,以院长包片、科室主任包乡镇、骨干医师包村的技术帮扶体系,成立涵盖了临床、医技、护理、感控、医务、后勤管理、医疗质控等全方位的专家组,建立“师带徒”关系,实行“一对一”或“一对N”,形成县、乡、村三级融合的服务团队。
在实际帮扶的过程中,霍邱一院更是真抓实干、真金白银的大力气投入。提起这些年的工作,作为霍邱一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总舵手、医疗业务出身、学者型医院管理专家郑新权深有感触,只要提到每组数据每项制度甚至每一次会议,他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他举例道: 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来,仅医共体医学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会诊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几大中心建设就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为成员单位购置设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3500万元,其中经开区医院投入建设资金2914万元;为成员单位乡村两级职工定制工作服及开展年度免费体检等经费达200万元;为成员单位员工定期进行集中培训及各服务团队定期赴乡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卒中和防治巡讲等,指导乡镇卫生院参加综合医院评审等等投入也近300万元。
三年多来,霍邱一院累计专家下乡坐诊2179人次,专家门诊1321人次、手术指导161例、教学查房197人次、专家会诊91人次,业务指导297人次、专家授课1811人次。座谈3569人次, 健康宣教2921人次,免费接收医护人员进修94人次。
郑新权介绍说,为落实分级诊疗,霍邱一院制定了《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诊疗规范》和《村卫生室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县乡两级100+N、50+N疾病目录,安排专家团队对成员单位上报的50+N病种目录进行核查,更新分级诊疗目录。为了方便转诊,畅通预约服务绿色通道,成立了霍邱一院预约服务中心,设立双向转诊平台,24小时专人值班。
为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霍邱一院制定了《霍邱一院医共体辖区人口健康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行政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建签约服务团队,按照“1+1+1”签约服务模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工作,为签约居民尤其是贫困户进行健康体检,健康宣教等,开展34种大病摸底核查、集中救治和回访工作。同时,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微信指导群,一乡镇一微信群,包含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适时在线进行探讨交流。
为保障疑难重症患者在县内得到救治, 霍邱一院积极加强纵向联系,分别与东部战区总医院、中科大附一院、上海长海医院等省内外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关系,开展专家驻院帮扶,全面提升医院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与省内外多家三级医院开通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尤迈”贫困户远程会诊系统,为就医患者提供快捷、有效的省内外三级医院知名专家服务。郑新权告诉《健康县域传媒》记者,自2016年以来,截至2020年4月30日,完成远程影像会诊27352例。
模式创新,协作共进
作为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霍邱一院在实际建设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启“一院一策”多元创新模式,丰富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内涵。
郑新权介绍, 在霍邱一院医共体乌龙镇分院,实行的的“包院模式”。2018年,霍邱一院与乌龙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关系,制定《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成员单位乌龙镇卫生院建设方案》,投入基础设施改造资金50万,改善硬件设施条件,赠送救护车一辆。
而“包院模式”的内涵,即是践行“县管乡用”的用人机制,委派外一名科主任挂职乌龙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选派内科、外科、麻醉科、超声、护理人员及一名资深管理干部驻点工作,免费接收5名医护人员进修学习。2018年9月20日至今,已有三批次,共18名专家驻点帮扶。
2019年,乌龙镇分院门诊15687人次,同比增加5599人次,上升55.50%;住院1730人次,同比增加851人次,上升96.81%;手术290人次(含清创缝合234人次),同比增加101人次,上升53.44%;业务收入473.84万元,同比增加231.51万元,同比上升95.53%。
在霍邱县周集镇分院, 实施“对口帮扶模式”,也就是霍邱一院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家,每周二、周四开展专家坐诊、教学查房、业务指导等工作,去提升周集镇分院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经过帮扶,该分院成为霍邱县内首批通过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暨一级综合医院市级评审的卫生院。
而在距离较近的城关镇分院, 霍邱一院采取“双向合作模式”。据了解,城关镇分院疼痛科是特色专科,技术成熟,百姓口碑较好,而霍邱一院没有疼痛科。因为三级综合医院设置需要,霍邱一院成立疼痛科,聘任城关镇分院负责人为医共体疼痛中心主任、兼疼痛二科主任。而城关镇分院因发展康复医学科需要,霍邱一院任命康复医学科主任为城关镇分院挂职副院长。 双方通过合作,实现业务互补,技术共享、互利共赢。
除了在临床业务上加强帮扶和协作,霍邱一院还注重加强文化融合,形成文化品牌。郑新权告诉记者,经过调研论证之后, 霍邱一院正在积极建设具有医共体特色、整齐划一的标识标牌体系,包括统一医院名称,统一医院LOGO,统一医院文化长廊,统一医院宗旨、理念、愿景,统一医共体各类标识、标牌,为患者提供一个方便、清晰的视觉导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统一的医院品牌形象,形成霍邱一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文化品牌。
同频共振,实效显现
通过紧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两包三单六贯通”核心建设路径,霍邱一院守正创新,结合县域医疗资源、技术力量等具体情况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在16家成员单位同频共振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独具特色的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霍邱一院模式”,阶段性成效日益显现。
一是医共体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霍邱一院自身担负牵头责任,自我加压,以创建三甲医院为契机,加强纵向联系,与省内外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强化疑难重症学科建设,有力解决县域内疑难重症诊疗的瓶颈问题,县域诊疗引领地位更为凸显;各成员单位更是借势发展、错位发展,形成“基础科室齐头并进、特色诊疗各具优势”的新型紧密型医共体诊疗体系,为实现人民群众“小病不出乡镇”的目标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二是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几年来,通过全面提升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政策引导及多种形式的宣传,群众对医共体、医保及相关政策的知晓率提高,规范转诊意识明显加强,无序就医、盲目转诊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县域就诊率稳步提高。资料显示,紧密型医共体实施前的2019年1-6月份县域就诊率是50.06%,霍邱一院医共体内的县域就诊率是58.87%;紧密型医共体实施后的2019年7-12月份县域就诊率是57.38%,霍邱一院医共体内的县域就诊率是61.47%;截止2020年1-5月份,县域就诊率是61.61%,霍邱一院医共体内的县域就诊率是66.71%。
“ 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是倾全院之力而为之。一路走来,有启动之初的茫然焦躁、有实施推进时的畏难困惑、更有遭遇政策瓶颈的无奈彷徨,但是,我们锻造了一支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医共体队伍,正是这支众志成城、和衷共济的队伍用集体智慧创造出别具特色的紧密型医共体‘霍邱一院模式’,并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当然,取得的成绩离党委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医改既定的目标还有差距,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医改征途上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一定能够越来越接近目的的。”郑新权满怀期待且信心十足地说。
郑新权坦言,“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工作推进,诸如医保基金以市级统筹为主,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没有医保基金管理自主权;县域财力有限,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设备陈旧或缺乏;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流失;医务人员绩效待遇;群众健康认知不足,分级诊疗尚处初始阶段等等,都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不断补充完善,才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孙凡
审核:曹秋香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