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暗子
每年都有那么一天,家人会买来苇叶和糯米包上粽子。你就知道,端午要到了,屈原是在这一天去世的。
如果每年都有一天是为了让你想起,今天的好日子不是免费送来的,曾经你也参与过口罩紧戴、严防死守、闭门停工、一睁眼先看数字的抗疫时期,你觉得应该吗?
5月20日,武汉逆行归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提出将武汉封城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
陈静瑜指出,为扑灭疫情,国家迅速响应、果断决策,于2020年1月23日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武汉“封城”行动。对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采取这一措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定。
这一行动不仅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也大大降低了病例输出到其他地区与国家的风险,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记下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世纪疫情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迹。”因此,陈静瑜提议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将1月23日武汉“封城”日设立为“国家公共卫生日”(英文:National Public Health Day)。
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是希望民众和政府的上下配合,制度层面的规范设计,践行层面的有序执行,都能形成强大的抵抗力;希望社会的那根“安全”弦,能因此绷得更紧;希望下一次,牺牲可以更少、代价可以更小,“人祸”因素能够消弭殆尽,但更希望永远不要再有“下一次”。
早在2月下旬,这个建议就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
湖南红网《红辣椒评论》率先发文,建议设立“国家公共卫生警示日”, 以此表明我国政府提升公共卫生事业水平的决心,通过每年的“警示日”,深入宣传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国民防护意识,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时刻准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建议当时在舆论场中引起极大反响。
发酵一周后,北京大学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李立明,复旦大学教授姜庆五,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等16位著名专家联名建议,将每年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
从目前的舆论反馈来看,许多网友认为,这对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是一种鞭策, 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种纪念。但公众中也不乏对此建议不太“感冒”的声音,认为“无非就是个姿态,是个形式”。
但我们需要打心眼里明确,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是文明社会不能触碰的底线,守住这一底线,并最大程度消除现实风险,也是社会的努力方向。显然,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是契合这一努力方向的。
那部分人说的也没错,在365天里,确实有那么一些“当天扯着脖子宣传,剩下364天一切如旧”的纪念日、宣传日。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卫生日”天然就会成为这样的“走走形式”。
此时此刻,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所生活的地方已经持续处于低风险状态了,那些你曾经养成的卫生习惯、你曾经介意的卫生陋习,你还在乎吗:
1.你还坚持每次在进门后、就餐前洗手吗?
2.看见有人吐痰你还条件反射地憎恶,并想上前制止吗?
3.你的家里还在坚持哪怕每天早晚两次通风吗?
4.你对身边人的喷嚏、咳嗽还敏感吗?
若这个时候,或未来的某个时刻,另一种病毒来了,我们还能因为保持这些习惯减少相当比例的感染量吗?
所以,“公共卫生日”不仅是每年的纪念和警示,也应是每年一次,公民对卫生习惯的自检提示。每个人,都是基层公共卫生防御的分子。这些分子,通过科学的组织形成根基。须知,基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引发疫情的“多米诺骨牌”里倒下的第一张牌。
当然,传染病基层防控水平的提升,绝非设立一个“警示日”就能解决。它需要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权责清晰的法律,需要联防联控的机制,需要王辰院士提出的医防融合。但它同样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认真对待。
为“健忘”的那部分人,设置一个每年一次的闹钟,至少不是坏事。
新冠这样的大疫当然不会太频繁地“出新”,但请别忘了,因为每个人的“很在意”,过去的这个冬季,也是近年来流感感染数量最低的一个冬天。
无论1月23日是否最终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日”,我们都应该明确,公共卫生的内涵不仅是应对疫情,还应包括,这几个月的经历,为我们永久地留下了什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