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平生
「筹」人见面,分外眼红。
“抢着做公益”的轻松筹和水滴筹,这两天又差点在医院打起来。
“医院和我们有合作,你们别摆”
据多家媒体报道,5月19日,有市民举报称在重庆肿瘤医院内,水滴筹、轻松筹员工因扫楼立项起冲突,水滴筹2人与轻松筹3人互殴,有人受伤。
同时,网络上传出的一段视频显示,有多人聚集在医院门口,一名身穿黑色短袖的男子指责另一位身穿迷彩图案的短袖上衣男子“嘴不干净”,并且质问对方,“医院和我们有合作,告诉你们不让摆了,为啥还摆”。
澎湃新闻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含有举报人语音的视频。举报人在视频中称,当时就造成了水滴筹两人、轻松筹三人互殴的情况,动手没怎么打,猛烈爆击以后被人拉开。
举报人在视频中继续表示,(医院)一楼双方各有七八个人在那里对骂,有推搡,之后派出所就来了。他还称,最初打架的那两个人脖子上都有受伤,手上好像被打肿了一样。
来源:“@澎湃新闻”微博
对此,当天晚间,涉事的两家公司发布联合声明称,经查实,系双方员工在沟通中因误会产生的口角争执,并未发生斗殴和受伤,双方已达成和解。重庆市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称,现场发生纠纷的双方无人员受伤。
两家公司还在声明中提到,“今后更好地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大病患者”。
一个月前,刚在河北某医院打了一架
轻松筹和水滴筹均是做大病救助筹款的互联网平台,都称自己走公益路线。比如,在水滴筹官网的首页上,写着“大病筹款,0服务费“的宣传语。
上述斗殴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纷纷调侃起来:“这两家公司的员工多热心,抢着做公益,甚至要大打出手”“打破头也要抢着做公益”。
实际上,这并不是两家公司第一次互殴。一个月前,两家公司已经在河北省的一个医院里打了一架。
4月14日晚,有网友发帖称,4月13日下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随后,一段名为“水滴筹员工脚踹殴打轻松筹员工”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这段视频中,一名身着黑色竖条外衣的男子用脚踹一名倒地的蓝衣男子,有人大喊:“水滴筹打人了!”另有人在周围劝阻,“别打了,别打了。”
当日下午16时42分,水滴筹在官方微博回应称,“水滴筹员工殴打轻松筹员工”的视频并不全面,经核实,此事系因轻松筹员工言语威胁和污蔑导致双方产生肢体冲突和斗殴。
轻松筹随后也在微博回应,称4月13日上午,水滴筹员工在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致残式”攻击轻松筹员工头部,对该员工造成严重身心伤害。该视频并非网传,为事实发生。
轻松筹称,对此暴力行径,轻松筹已向当地警方报警,并全力协助警方调查。此后,水滴筹打人员工被警方行政拘留十四日,并处罚款500元。
很显然,处罚并没有阻止两家公司将“互殴战场”发展到重庆。
打破头也要抢着做公益,真的吗
既然都是做公益,两家公司为何两次在医院动手?真的是打破头也要抢着做公益吗?
显然不是。
轻松筹全称为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 年9 月成立。成立三个月后其即打通了微信、微博及QQ等诸多社交平台。借助社交关系链完成其业务筹款。
当时,轻松筹主要设有微爱通道、尝鲜预售、梦想清单三大版块,在“微爱通道”版块,用户可发起大病救助、灾难救助、扶贫助学等项目,申请社会救助,传递爱心正能量。
发展最好的是大病救助版块。仅2015年度,轻松筹救助版块就上线近2.3万个项目,筹款金额1.8亿元,共有380多万人次参与捐款。接下来,仅2016年上半年,大病救助项目就超过了4万个,帮助众多无钱就医的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成为社会公益的补充力量。
借助互联网的裂变,到2016年末时,轻松筹用户破亿,汇集120多万个众筹项目,并获得超过两亿次支持。
这样的战绩在公司发展初期很亮眼。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成立以来,轻松筹已经进行了4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为5900万美元,按照最新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4.17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和IDG资本。
有流量就有利润,有利润就有新入局者来竞争,轻松筹很快迎来了对手。
2016年4月,美团第10号员工沈鹏离开了一手创建的美团外卖,创办水滴筹,开启个人大病救助社交筹款业务。
与轻松筹相同,水滴筹也经历了多轮融资。公开资料显示,水滴筹已经过了5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近17.19亿元,投资方包括美团、腾讯投资、IDG资本等。
资本的加持,迅速使两家公司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大病救助众筹平台。
水滴筹官网介绍,其是国内知名大病筹款、救助平台,坚持0服务费,已为大病患者筹到200多亿救命钱,共有超过2.5亿名爱心人士参与帮助。而轻松筹官网的数据显示,已帮助255万大病患者,筹集360亿善款。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资本方的投资都是想要被投资者给予利润回报的。也因此,水滴筹和轻松筹为了做公益打架被网友称为“把公益做成生意”,利用人们的善心和同情来赚钱。
实际上,类似的筹款平台多数分为三大业务:筹款、互助和保险。其商业模式是通过帮助患者筹款以获取用户流量,继而将用户引流至互助业务,再进一步引流至保险业务,以此向保险公司收取佣金。
不仅如此,一些报道里提到,平台还能以抽取佣金的形式来获利。
去年11月,梨视频拍客上传来一段卧底“水滴筹”的视频,拍客卧底发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立项)。
这些志愿者们对募捐金额随意填写,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志愿者们只想尽快完成立项,拿到每单约150元的提成。有人因此月入过万,也有人因为立项业务不达标而被末尾淘汰。
骗捐诈捐屡屡发生,急需监管
不得不说,包括水滴筹和轻松筹在内的众筹救助平台,确实帮助过很多大病患者完成高额的医疗费用筹款,使得患者没有因病返贫、致贫。一位曾在水滴筹工作过的人士向健康界表示,他和同事们会因为看到那些真正需要救命钱的困难家庭筹款成功而自豪,“偶然感到工作很有成就感。”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由于筹款救助的行业很新,更多的病患需求促使这个行业快速发展,一些弊端暴露出来,比如对手恶意竞争、某些筹款人自发的骗捐诈捐等。还有部分地推人员为了拿到150元提成而快速达成立项,缺乏对筹款人信息真实性的基本审核。
因为缺乏有效监管,水滴筹们的公信力一年不如一年。
不少网友表示,现在看到朋友圈里转发的那些筹款捐助,已经没有打开的欲望了,更不会像两三年前那样20元、50元的去捐。
“你根本不知道筹款人是从淘宝买的哭惨文案来骗捐,还是人家本来就有车有房。”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告诉健康界。
网络上,不少知名大V、博主多次揭露骗捐链条:打开QQ搜索“开病历病例”,搜索结果里会出现专门的群从事开病例业务。
(注:2020年5月22日搜索结果截图)
之后打开某宝搜索“筹” “文案”等关键词,搜索结果里,数十位商家能够“眼含热泪”为你写卖惨文案。最后,再花些许费用,找专业团队做认证和推广,可迅速达成筹款。
(注:2020年5月22日搜索结果截图)
不仅如此,甚至有人推出一系列课程,帮你分析各平台优缺点以及如何筹款。
对此,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认为如果真是贫困家庭发起大病筹款,自己是愿意捐款的,但偏偏有很多有经济实力但缺乏道德约束的人,发着“爱心财”。
这也体现出大病救助筹款平台的短板。
2019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妻子在水滴筹发起众筹,想为突发脑出血的吴鹤臣筹集百万治病。吴鹤臣以“贫困户”身份筹款被水滴筹审核批准,但“爱心”群众却发现吴鹤臣在北京有房有车,其资金宽裕程度比捐款人还体面。
杭州萧山女子骗捐,一边开着豪车穿着貂在微博上炫富,另一边却在水滴筹上为患有胃癌的父亲筹款20万元。
武汉37岁患癌男子发起30万筹款,却被网友发现他是某房产中介公司的高管,名下有一家公司,并于去年变卖自己的若干房产变现,其妻子驾驶车辆为宝马。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让筹款平台们颜面尽失。
一位不具名的医务工作者向健康界表示,她很希望看到一些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通过上述平台完成医疗费用筹款,很多时候都会把这些患者的筹款信息转发到自己朋友圈。“但是这两年看到越来越多的骗捐新闻,不仅我们自己不敢转了,自己朋友圈也很少看到筹款信息了。”
“颜面尽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步步传导,使真正需要救助的患者反而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救助。
不少评论人士认为,对网络互助平台的监管刻不容缓。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张琳就建议,将网络互助纳入保险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监管。
她认为,网络互助平台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的问题突出,目前这个行业处于监管空白地带,相应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监督检查滞后,有的还是空白。而快速增长的资金池和海量会员信息等事关公共利益,急需加强监管以保护公众利益。
人民日报也曾于去年底在评论文章中指出,网络互助这类新生事物,对一些因贫困而无法救治的人而言,不亚于“及时雨”。但这种救助模式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严格规范流程和管理,铲除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