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小胖
外科小胖就不说是谁了,免得骚扰到别人,以下是1月25日形势恶化后,在凌晨的一段对话,小胖子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依然要求上一线,没想到第二天报名发现老婆(内科)也报名了,电话问我能不能夫妻俩只上一个,意思里让他上。
我说医院安排的时候肯定会考虑这点的,但是这要看形势的变化的,真的遇到类似武汉的情况,那就是全院全员扑上去了,没啥可讲的了。
这就是我们医院的医护。
重症春哥
春哥是我们医院第二批出征武汉的,专业重症医学,过去正好是可以派大用的,医院是大概是2月8日晚接到通知组织队员的,虽然提前已经和他透过风,征询过他的意见,但是依然没有想到,命令下达的还是那么仓促。
这里得吐槽下,当时接到的口头通知说装备武汉有,虽然医院里第一批已经基本把家底给清了,结果到了地头,说怎么没带装备?当然我也理解4.2万人的大调动,疏漏在所难免,但是这种事不应该吧。没法子,得知消息后又紧急运过去得。
那天他正好是生日,家里喝了点小酒,估计蒙圈了,电话都打不通,院办接近凌晨的时候找到他家里,把他喊起来,告诉他准备集结的事。据他事后回忆,刚喝完40岁生日酒,还没醒,接过告诉他明天赶赴武汉,脑子里还浑叨叨呢,哈哈。
回来后,一起喝了顿酒,谈起武汉,几个点让我唏嘘。
最恐怖的事在从机场下来乘大巴到武汉的那个夜晚,整个武汉都空了,所谓江苏队的行李被拿去开包了,谣言,事实是机场工作人员都没几个,搞行李的更没人了,大巴去酒店的路上,大街上空无一人,就像演电影一样,没有回头路,一路向前,前方不知等待是啥,那个感觉最恐怖。
最得意的事是在武汉,团队把一个非常重的病人给搞活了,晚上为了这个病人,在走廊里几个医生站在自己的房门口,各自离的远远的,商量着救治方案,最终这个病人用了当时还没有采纳入指南的抗炎症因子的方案给搞活了,就这个病人还收集了点资料写了篇SCI的案例报道。
最遗憾的事是一位女性中年患者,进医院的时候是走过来的,能说会道,吹牛说X医生啊,你知道我打了多少招呼才住到你们医院那,你放心,我肯定不给你们添麻烦,你们把我治好喽,我好好感谢你们。第二天他下夜班休息,第三天再去看,结果告诉他这位患者疾病突然加重人最终撑不住,走了。春哥说那天那种崩溃感无力感一下子笼罩在身上,他那天揪着一起的医生:你说,这病人怎么走的,她怎么走的.....。喝酒的时候还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剧烈变化而心寒。
最害怕的事发生在一起去的护士在红区里不小心暴露了之后,在等待的那些天里,整夜整夜的失眠,生怕队员感染,过去12个人就要回来12个人这副重担一直在肩头,一个都不能少,说到这事,春哥抱着个酒杯就在那抹眼泪。
这就是我们医院的医护。
呼吸璇姐的老公磊哥
这照片里举着牌子最高的就是璇姐的老公。
他是一个外科医生,经常一起喝点小酒。璇姐是第一批出征的呼吸科医师,素有呼吸才女之名。
平时磊哥喝酒话蛮多,但是出征那天,因为一开始医院拿不出N95,我就微信和他在好好解释N95和KN95的区别呢,结果那天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来,嗯,嗯,嗯个不停,后来终于“血洗"了两个院区把N95口罩凑出来了,我忙不迭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他终于金口说了声“谢谢”,其实倒也不应该谢我,还是医院各病区帮忙,各兄弟姐妹帮忙,呵呵。
后来有啥信息,我就通知到位,这鸟人还是嗯嗯个不停,估计老婆被派出去支援,“心理创伤”还没过去。
就记得璇姐回来后,没多少天,发现他朋友圈竟然发两个人去西安兵马俑了,免票,而且包场。
再后来喝了顿大酒,酒台上他拉着我说:出征那天,好多人过来问,有什么要求?有没有要照顾的,那天璇姐都说没有,出征那天,他说他看到璇姐眼里闪着光,就知道她要去,她想去,他能做的就是支持她!还说,璇姐是位奇女子,能娶到何其有幸......
那天我也喝大了,当时听了也没觉得什么鸡皮疙瘩起来了,肉麻啥的。现在回想起来,奶奶的,那天磊哥到底撒了多少狗粮啊?!
“紧张”的呼吸科
武汉封城后,医院里发热门诊没隔多久就发现了一例核酸阳性患者,当时主要是旅行史上追溯到的,CT上一点都不像,但是已经足够引起呼吸科紧张了,后期出现了几例CT高度疑似,但是核酸阴性的患者,紧张的呼吸科主任半夜与医院里沟通,最终决定把一个院区的呼吸科病区清空改造,专门收治疑似患者,而且收治的几位疑似患者最终都平安出院。
这位紧张的呼吸科主任一边害怕传染给家里人(听说不敢回家),一边带着呼吸科里其他医护把这个疑似病区给撑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医院的医护,越怕越干!
那个医务条线的战友
自己条线上的别的城市的朋友,本次也去了武汉支援,虽然以专业来讲,应该不会去重症等病区,但是肯定也有一堆活等着他,去了没几天,2月1日,我问问情况,结果得到了2句话,然后就沉寂了,沉寂了好久好久......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疫情过程中,有次国家卫健委征集了大量的心理医师支援武汉一线的信息没?时间么,大概在2.24-26日,约有25支心理医疗队支援武汉。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一咯噔。
那会除了救治的患者,还有大量的医护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有些甚至到了PTSD的地步。
在武汉的日子里,有的医务人员面对危重症患者逝去,因不能将其救活而感到伤心难过、自责无助;有的医务人员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却因体力有限、无法完成预期而感到焦躁心烦;有的医务人员离家多日,没能很好地照顾双亲和孩子,看到孩子写下“爸爸打败病毒快点回家”等字句时,内心感到愧疚。
而早前我看到的一篇报道中称,有些医护驻地,晚上会有人哭喊,怪叫等情况......心理压力太大了,我真的能够理解那种职业挫折感,无力感,害怕,焦躁等等。因为我自己虽然没为这次疫情做啥贡献,但是也是几个月每天都是凌晨1-2点钟才能睡,洗澡头发大把大把的掉,体重一下子又增加了十几斤,生活里似乎除了追踪疫情,就是看看文献有没有新的治疗办法什么的了。
幸亏,5月,他走出来了,而且听上去是越挫越勇的语气,总算,这位兄弟能挺过来。当然最后也没好意思去问他有没有去看心理医生......
连轴转的行政部门
武汉封城那只是一个信号,很多人可能还不一定清楚这个信号有多重大,但是从那天开始医院行政部门就开始连轴转了,听院办的同事讲,封城后那几天,下达的文件每天数十份,连看都来不及看。
院感科科长1月24日早上去上班,发现自己眼睛似乎结膜炎,正好赶上北大呼吸王广发刚说了自己首发症状就是结膜炎,而那之前因为发热门诊的建设的问题,院感科已经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发热门诊了。就记得那天她站在楼道里远远的躲开同事,说着症状,的确不敢大意啊,领导叫她回家去休息,当然还安排了当时的治疗方案阿比多尔+莫西沙星。后来证实是虚惊一场,但是那会她的感受肯定不是很好。
医务科那会为了疫情一天发几个通知都是小事情,最重要是根据疫情变化,上级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方案,有次我下午1点流窜到医务科,发现医务科吴总还在接电话,他的手机永远插在移动电源上,那天的电话从早接到下午,一刻没停,连中饭也来不及吃。那天我庆幸自己幸亏是搞纠纷的,纠纷家属已经怕的不敢来医院投诉了。
疫情后,记得朋友圈里有位同仁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当然一线医护非常辛苦,得为他们点赞,但是也得特别说下医院的行政后勤等部门,这次为他们说声好样的。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