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以为必死无疑的病,他们一口气救活了60多人
今天要跟各位朋友更正一个观念:百草枯中毒必死无疑。 我一直也以为百草枯中毒必死无疑,很多临床医生也是这个观念。虽然这个观念能对普通人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大家不会再轻易口服百草枯来自杀。但事实上,百草枯中毒真的是必死无疑么?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看百草枯中毒的定义是什么?是不分剂量、抿一小口、舔一舔都算百草枯中毒吗?不是的。2014年百草枯中毒诊治的泰山共识指出:短时间接触较大剂量或高浓度百草枯后出现的以急性肺损伤为主,伴有严重肝肾损伤的全身中毒性疾病。 看到没?短时间内,较大剂量,或者高浓度,出现急性肺损伤,伴有严重肝肾损伤才算急性百草枯中毒。起码共识中的定义是这样的。 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他们救治百草枯中毒的“齐鲁方案”效果显著,他们曾经统计过2011-2014的数据,救治病人983例,临床治愈649例,治愈率达到66%。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数据。 但我们很多非专业人士(包括我)对百草枯中毒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久远的年代,认为百草枯中毒必死无疑。事实上,百草枯中毒的确很严重,多数医院治疗病人的预后也不好,但还谈不上必死无疑这个地步。真正要说必死无疑的,狂犬病恐怕是能排上名的,但百草枯未必。 因为抛开剂量来谈毒性是不靠谱的。 你喝一瓶百草枯,然后延迟一天半天再去医院,那是必死无疑。但如果你仅仅是添了一小口(不到1ml),又紧急去了医院处理,那估计是100%生还。 道理就这么简单。有没有依据? 我给大家举一个让人震惊的例子。
事情发在2017年,重庆。 2017年1月25日凌晨,重庆某职业病防治医院接到政府通知:某村饮用水被百草枯污染,11户村民暴露,后经证实是一起百草枯投毒事件。总共63人暴露,39人中毒,经处理后全部临床治愈。 事情真的很吓人,如果不是有村民足够警惕,发现自来水变成淡蓝绿色并且及时报告政府,后果不堪设想。1月25日采集村民的尿标本均检出百草枯。后来公安部门调查发现是有人恶意投毒,该村民(凶手)在当地农药店购买了百草枯水剂8瓶(20%,200ml),1月22日晚19时从蓄水池开口处倒入,导致这部分村民误饮毒水,发生中毒。 从1月23日起,用40名村民陆续出现轻微不适症状,包括乏力、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咳嗽、气短、胸闷、呕吐、头晕、舌麻木等。经检查,有25人发生低氧血症,3人呼吸衰竭,心肌酶升高3人,肝功能轻度异常2人,肾功能异常2人,胸部CT异常39人,表现为磨玻璃影、斑片影等渗出性改变。 经过完善所有检查,明确轻度中毒23人,中度中毒14人,重度中毒2人,仅接触而无中毒24人。 治疗方案是这样的: 1.血液灌流(依据百草枯监测浓度进行) 2.糖皮质激素,重者者用剂量大,疗程更长 3.环磷酰胺:中重症患者使用 4.抗氧化治疗,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5.氧疗,缺氧者使用 6.心理支持 经治疗后,轻度中毒随访3月,中重度随访6月。中毒病例3周内全部痊愈出院,随访6月无后遗症发生。 上述便是整个事件经过。这个集体百草枯中毒事件似乎是国内唯一一件,这个事情虽然是偶然,但也给我们一些启示:百草枯并不是接触就死亡的,医生和患者都要更改这个观念,凶手在蓄水池投毒,经过自来水的稀释,毒物的浓度很低了,真正摄入人体的量应该不大,后期的尿、血标本浓度监测也证实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摄入百草枯的剂量少,所以所有中毒者全部治愈。 齐鲁医院在这方面更有独到之处。2018年我看有人在丁香园上发文,成功救活了百草枯中毒的“杀鱼弟”,据悉患者口服的剂量还不少,但胜在送医救治及时,最终成功治愈了,而且随访也无显著并发症。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应该说多数人可能都没这么幸运。有些人口服剂量过大,或者延迟治疗,最终多器官衰竭死亡,或者死于呼吸窘迫,活活憋死。有一部分人侥幸存活,也可能会有后遗症,比如肺纤维化后反复发生的气胸等等。毕竟肺是主要靶器官,严重者1-3天内迅速出现肺水肿表现,7天后纤维化形成。 跟大家汇报这个文章,目的在于告诉大家,百草枯中毒真的很严重,很多病人会迅速死亡。但并非一触即死,也并非无药可医。只要误服的剂量不大,送医及时,经过系统规范的抢救治疗,患者还是有机会重返人间的。当然,我们必须要强调,有机会不代表必然成功,只能说告诉我们所有人,不要消极对待百草枯中毒,而是要积极更积极地救治,及时请更专业的老师会诊,调整方案。 对于普通人而言,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自杀,更不要口服百草枯。 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望珍惜。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