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专家的“鬼斧神工”,术中B超及球囊通道下脑深部肿瘤切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微创与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世忠教授在多模态技术和球囊通道下成功为一名30岁年轻女性切除脑深部肿瘤,该名女子术后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正常。今与各位同道交流分享。
诊疗过程:患者,女,30岁,反复头晕、头痛多年,曾到多家医院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就诊,一直按照“慢性鼻炎”予以药物,理疗等方式对症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一般,症状时好时坏。一个月前,因头晕再次加重发作,前往我院就诊,经头部CT及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占位,考虑“肉芽肿”可能。
影像诊断:左侧侧脑室三角区病变
入院前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侧脑室三角区,左侧)脑膜瘤可能收治入院。
术前分析及手术指征:患者为青年女性,脑膜瘤高发人群。既往头痛、头晕症状很可能与颅内病变有关,病变灶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是典型的脑深部肿瘤,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主要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难点在于:病变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为脑深部病变;重点是侧脑室三角区毗邻重要神经核团、传导束等;而且病变偏小,位置深,定位困难,对术者的经验及技艺要求极高;同时病变位于左侧优势半球,入路选择不当等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经讨论最终决定采用B超引导球囊通道下脑深部病变切除术。
手术步骤:
图1.主管医师卢凤飞博士术前marker标记病灶定位
图2.术中超声确定病灶
图3.一次性球囊通道柔性扩张皮层,建立手术通道
图4.通道内切除肿瘤
图5.肿瘤切除后撤出通道,皮层无副损伤,静脉保护完好
图6.术后复查肿瘤全切除
术后状态:
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肢体活动正常,无发热、头痛头晕等不适。
术后病例分析:
主刀医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微创与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世忠教授介绍说:脑深部肿瘤是指病变距皮层最近距离>2.5cm,而原发性脑室内脑膜瘤是常见的脑深部肿瘤之一,发生率相当于颅内脑膜瘤0.5-5%,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组织血供比较丰富,侧脑室脑膜瘤最常见的位置是三角区。该类肿瘤位于颅内的哑区,位置深,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当患者出现慢性颅高压症状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且血供丰富,部分肿瘤可有钙化,质地坚硬,手术切除难度及风险均明显增加。
张世忠教授术后总结:
该病变偏小,位于左侧大脑半球侧脑室三角区,无论哪种手术入路,路径均较深,距离远,难以达到病变位置。通过球囊通道下手术较传通脑压板牵拉脑组织,扩张手术通道损伤小;而且球囊通道下手术,柔性扩张脑组织,到达病变的距离短,时间快,器械进出术野便捷,安全;本病例采用了术前marker定位,术中超声引导,球囊扩张建立手术通道等多种方式为病变的微创精准切除护航。患者术后无言语功能,肢体活动等障碍,疗效满意。
团队经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微创与功能神经外科”在科主任张世忠教授的带领下,两年前开始在国内率先应用立体定向定位和/或术中超声定位引导,球囊扩张通道显微镜或内镜下切除脑深部病变四十余例,病种包括:海绵状血管瘤,脑膜瘤,室管膜瘤,转移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等,并于2019年远赴西班牙传播球囊通道技术治疗脑深部病变技术,该技术已是本科室常规微创特色技术之一。
“微创与功能神经外科”团队介绍
主刀教授:张世忠主任
医学博士,UCLA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副理事长,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中国区联系人,中国医师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脑发育与脑病防治学会脑精准治疗分会主任委员等。
专业擅长:
擅长帕金森病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是我国最先开展微电级导向帕金森病毁损手术和深部脑刺激( DBS)手术专家之一,在复杂颅脑肿瘤、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显微手术方面有较深造诣;同时,在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方面也具有丰富经验,是国际上最早利用氩氦冷冻技术治疗胶质瘤的临床专家。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