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躲,却来不及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看到高空坠物,往往会躲闪不及。在那一刻,其实很想躲,但身体就不听使唤。
近日,江苏的刘女士就遭遇了高空坠物。在她路过每日回家的必经小区的时候,视线的上方似乎有一个黑影向她砸了下来。出于本能,她使劲的控制自己的双腿进行急停。然而,腿就是没办法停下来。最终,她还是被砸到了。一瞬间,她就失去了意识。等她醒来的时候,已经被好心人送到了医院。
经过医院全面细致的检查,确诊她是轻微脑震荡、头皮裂伤。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在医院观察了几天才回家继续休息。
正所谓,天降横祸。因为这次受伤,不仅让她身体受到了伤害,经济上也蒙受了损失。
有人说,可以找高空抛物的人赔偿啊!哪有那么好解决?事发的时候,她自己失去了意识,而周围的多数是路人,因此很难找到肇事者。
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个监控摄像头里看到是哪个窗口抛的物了。然而,找上门去,人家死活不承认。最后,由民警出面,那家人才最终承认。为了减少赔偿,那家人居然让孩子承认是自己抛的。一直到案件结束,所有人都不知道是不是孩子惹的祸。但是,显然这件事将对孩子的一生都可能产生影响。
最终结果,在法院调节下,双方达成一致,那家人赔偿了刘女士的住院费和误工费。但一次受伤,岂是这点面上的损失。背后的损失,只有受伤的人以及其家人才知道。
在朋友们询问刘女士受伤经过的时候,大家注意到一个问题:刘女士说她看见一个黑影向她砸了下来,这就奇怪了,躲开不就完了吗?这就像两台开向一个目标的汽车,只要有一个刹车,不就错开了吗?
听到她反复、认真的描述事发经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可能是脑震荡使她的记忆发生了问题。甚至有好事者,还专门去找医生确认她的说法。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会有那么一个两个医生朋友。毕竟,这辈子只要活的足够长,谁也逃不开生老病死。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人生轨迹都是从医院出来,最终回到医院去。因此,有点能力的人都会喜欢和医生交朋友。
翻开电话本,刘女士果真找到了一个医生的电话。令她有点失望的是,这个医生只是一个麻醉医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她拨通的那位麻醉医生朋友的电话。其实,她哪里知道,麻醉医生的知识面在所有医生中也是排名靠前的。单独就某一个疾病,可能研究没有专科研究得深,但论知识广度,绝对是可以的。
电话打过去之后,那边说正在手术室麻醉中、有点忙。等不忙的时候,他亲自给他解释。其实,是因为这件事用几句话很难解释。那个时候,正在手术室,三言两语也解释不清楚,干脆就当面解释为好。
这天下班后,那位麻醉医生朋友来到她床前。针对她的疑问,给了她专业的解释。
研究表明,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纤维的直径有关,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一般认为,人的神经传导平均速度为100米/秒。而人发出一个动作指令,首先要识别外界的信号,信号传入大脑,再有大脑发出相关指令。
就刘女士这个例子说:当刘女士的眼睛看到了危险的时候,由于眼睛离大脑足够近,我们姑且忽略这段距离,但是,大脑距离她大腿肌肉的距离至少也在半米以上。假设是0.5米,则需要0.005秒才能发出腿部运动的指令。虽然0.005秒看似很短暂,但对于高空10米/秒加速度下落的坠物来说,这个时间是远远不够躲避的。因此,虽然刘女士看到了,但仍然也无法躲避的原因。
最后,强烈呼吁:一定不要高空坠物!路过高层小区的时候,不要离楼太近!或者,要时不时抬头看看!
1.刘波, 梁冶矢, 栾文忠. 脑震荡患者恢复期心理状况调查[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 002(002):90-92.
2.郑军. 脑震荡患者记忆障碍的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16):123.
3.曹旭刚. 高空坠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研究[D].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