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大感官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让我们能够感知世界。
有人说,五大感官之中,嗅觉是最不重要的。毕竟,闻不到气味总比听不见、说不出、看不到好吧?不过,那些完全失去嗅觉的人可不这么想。事实上嗅觉与健康损害息息相关,嗅觉减退或失灵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的预警信号。嗅觉不是可有可无的。据测定,人的嗅黏膜上约有1000万个嗅细胞,是感觉系统中最为精致的部分。
“闻香识人”就说明,人能够识别并记住某种气味。良好的嗅觉体验能增进食欲,愉悦心情,影响大脑的情感处理区域和社交能力。煤气泄漏、有毒气体扩散时,嗅觉还能给人以安全警示。嗅觉还被用于医学治疗,比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欧洲中世纪也有通过嗅觉诊断病情的。
嗅觉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并对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有研究指出,嗅觉障碍患者发生意外的几率是嗅觉正常者的两倍。嗅觉障碍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因为感觉不到有毒气体的刺激味道而危及生命。
嗅觉丧失可能是疾病的征兆。例如,嗅觉减退可能与鼻窦炎、鼻窦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有关。
吸烟会增加呼吸道粘液的分泌,损害嗅觉细胞。因此,吸烟者经常会觉得自己的嗅觉变差了,而戒烟者则可能会注意到自己的嗅觉有所改善。所以,戒烟又有了一个新的理由——可以改善嗅觉。
某些药物,如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降血压药氨氯地平和抗生素红霉素也可能损害人的嗅觉。
4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12%表示自己的嗅觉多少有一些问题,这个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的男性中有近1/4的人嗅觉减退。嗅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嗅觉确实和年龄呈正相关,环境污染除有毒气体外,雾霾等环境污染并不直接导致嗅觉减退。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经由环境作用,会引起继发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而导致嗅觉减退。
嗅觉差可能预示疾病
多年来有证据表明,嗅觉差的人群死亡率高,也更容易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症。其中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几种可能性:
嗅觉丧失可能是上述疾病的早期迹象;
其他引发嗅觉丧失的问题导致上述疾病的患病概率增加;
治疗上述疾病的药物导致嗅觉丧失;
其他未知原因;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对1000余名40~90岁成年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结果发现,失去嗅觉的老人更可能在10年内死亡。一旦嗅觉出现问题,味觉灵敏度也随之下降,进而导致食欲不振,影响全身健康。10年内的死亡风险相对高46%;
在检测开始后的几年中,因痴呆症、帕金森病和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风险更高。
有趣的是,对于研究开始时最为健康的一部分人来说,嗅觉是一个更为精准的死亡预测器。神经疾病的高发病率只是嗅觉差的人死亡率高的一小部分原因。
虽然这些发现证实了过去的研究结果,但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何解读这些发现:
嗅觉变差是否意味着应该检查自己是否患有神经或心血管疾病?
嗅觉问题和高死亡率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吗?(例如,嗅觉差是否意味着存在致命疾病?)
是否嗅觉问题和高死亡率之间存在间接关系?
嗅觉差及死亡都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有助于发现更好的筛查方法,来更早地发现老年人常见疾病,也有助于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既然嗅觉与我们的健康情况息息相关,那么该如何去保护好鼻子,保养嗅觉呢?
①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运动,因规律运动可增加体内交感神经的活性,使鼻腔黏膜较有弹性。清洗鼻腔,常清洗鼻腔能够保护鼻子和增加嗅觉灵敏度。可以在洗澡时用一些水洗洗,清清鼻子。
②每天都闻些新气味
可以选择每天去闻闻新的气味,训练脑部学习新气味,让嗅觉神经保持活性。
③戴口罩
经常接触有害气体也是人们嗅觉下降的主要原因,减少吸入汽车尾气、装修产生的甲醛等有害气体,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例如戴口罩、戒烟等。
④少挖鼻孔
经常用手去挖鼻孔,会导致鼻毛脱落,容易引起鼻黏膜出血。如果挖鼻孔时手不干净,会使鼻腔成为微生物侵袭的门户,同时也可引起鼻腔感染。
嗅觉变差也许并非坏事
短期的嗅觉下降和失灵,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比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炎症,较重的头部外伤,鼻部肿瘤,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等,就连小小的感冒也可能诱发嗅觉减退甚至丧失,这与病毒伤害嗅觉神经末梢有关。嗅觉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早期发现嗅觉失灵,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能保护全身健康,提升生活质量,避免沉重的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
从这个角度来看,嗅觉变差可能并非是一件坏事。也许是身体对你发出信号:
“我感觉不太对劲儿,不然去看看医生?”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