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毒女王”,她“猎”满全场

2020
06/05

+
分享
评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A-
A+
核酸检测,是排查和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排头兵”,在疫情防控中占有关键和突出地位。

37651591312764595

核酸检测,是排查和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排头兵”,在疫情防控中占有关键和突出地位。

5月27日,圆满完成支援吉林抗疫任务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艳教授、童永清教授载誉返汉,效率震惊世界的千万武汉人核酸检测“十日会战”也圆满结束。

84861591312764713

李艳,这位带领团队创造全国医院最早开展核酸检测、检验量居全国医院之首的奇迹“猎毒女王”,由国家钦点支援吉林抗疫的“武汉女将”,成功“猎”满全场。

她用专业、智慧与深情高效控场,为实现“准确识别患者、掌握感染人数、及时切断传染源”的抗疫防控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01 

决胜时刻应召驰援,力促吉林“猎毒”能力10倍增长 

5月18日,武汉保卫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有着4个中高风险区的吉林市疫情仍较严重,尽快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是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一纸调令,点名李艳教授赴吉林支援。"猛将出马",以期扭转当地抗疫的被动局面。

3371591312765046

对于吉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李艳教授并不陌生。此前,她受国家调派,先后对疫情较为严重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线上培训。当被“钦点”亲身赴吉林抗疫一线,她更深感吉林抗疫的使命光荣且责任重大。

“  

武汉疫情告急时

全国4万多医护

全力支持武汉抗疫

能够有机会

回报全国人民支援武汉的恩情

是我心之所向

”  

从江城武汉,到江城吉林,每日早八点到次日零点,李艳教授马不停蹄的工作。

81041591312765178

按照国家对当地核酸检测保安全、保质量和提速增量的要求,她白天对吉林省核酸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查看、调研与测评,及时发现制约核酸检测质量和提速增量的瓶颈,有针对性地开展核酸检测现场指导和培训工作,晚上根据当天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次日调查及培训材料;每日将工作总结向国家卫健委领导汇报,寻求各级政府支持与配合。

8001591312765246

根据在武汉抗疫期间锤炼的先进检验技术和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李艳教授和童永清教授很快找出破解吉林“检测难”的瓶颈:采用回头看、两步走来提速增量,通过强化检验人员质量和安全认知、建立质量评估和阳性结果复核制度、病毒灭活提前至采样阶段、磁珠法提升检测水平等专业手段“提速增量”,使吉林当地检测能力实现10倍增长。

赴吉9日,李艳教授带领团队一举扭转战局,圆满完成了“提速增量”任务——

短期内提升了吉林市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能力,实现“应检尽检”“随来随检”,并为今后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储备了足够的检测能力。

提出因地制宜优化流程和准入制度,实现当地检测能力3倍至10倍增长“两步走”的专业建议,得到了当地8家医疗机构的认同和政府的肯定。

您悉心培育地方人才

建设系统防控机制

带来的科学防控理念

坚定了吉林人民的战疫信心

吉林人民将永远铭记您

千里驰援的深沉大爱

离开时,一纸书卷代表了吉林人民情深意切的感谢。

94541591312765315

02 

至暗时刻勇于担当,倾尽所学守好第一道关卡   

“猎毒女王”,是在与病毒的不断正面交锋中成就的。

新冠疫情爆发后,对病原体的核酸检测作为确诊“金标准”,是战疫的第一道关卡。然而受制于检测能力,一月中旬的武汉乃至湖北,只有省市疾控中心能每天完成少量检测。

前线猎毒,舍她其谁!早在1994年,李艳受国家公派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大学病毒感染实验室专研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1998年她放弃高薪选择回国,用10年时间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打造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分子诊断专业尤其是病毒感染的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已达全国最佳和国际先进水准。

在59岁临近退休的年纪突逢国难,李艳教授没有退缩。

作为武汉龙头救治医院的检验科主任

作为武汉女将

作为88岁父母亲的女儿

全力救国

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

而毕生所长

即是战疫的最好武器

在最初防护急缺的至暗时刻,李艳教授和团队勇于担当,沉着应战,不懈努力,攻坚克难。

敢于担责,需要强大的技术和专业实力支撑,也需要未雨绸缪的敏锐和智慧。早在2020年1月初新冠病毒尚未被认知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病原实验室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的阳性率,突然从50%以上降到20%以下

78271591312765513

排除试剂盒样本质量问题后,李艳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可能出现了新的、无法识别的病原体”。她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做出了迅速而正确的决策:第一时间拟定应对方案,积极调整人员,要求门诊所有采样人员做好防护,所有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人员严格做好三级防护,最初的常规核酸检测流程迅速转变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规范化检测流程。

科室医生徐万洲回忆:“1月18日李主任一次订购5万支原装进口鼻咽拭子时,我还觉得几万支太多了,怕用不完。没多久疫情爆发,全国断货,我才发现主任当时决定是多么英明和果断。”

1月21日凌晨接到试剂、连夜进行性能评价,李艳教授带领团队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最早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当日即完成1200例样本检测。

58601591312765583

当时的武汉,核酸检测能力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风暴眼”。李艳教授想的是“标本如何能再多做点,结果如何能再出快点”,她带领全科人员暂停其它分子检验项目,检验科所有人员实行全天24小时4班轮换工作方式,在P2实验室日夜奋战。

71591591312765745

几个月以来,持续的优化流程,不断的突破极限,迄今已完成148376例核酸检测,创造了检验量居全国医院之首的奇迹、单日检测5835例的检测纪录,成为蜚声全国的“病毒猎手”团队

“关键时刻顶得上去”“不愧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水平”。李艳教授带领的这支团队,帮助武汉渡过了疫情最初的惊涛骇浪,得到国家卫健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誉。

96611591312765887

03 

臻于至善越战越勇,确保“猎毒”能力“道高一丈”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李艳教授的口头禅。面对狡猾的新冠病毒,她总是在不停的想办法,怎么能更快一些、更准一些、更安全一些。

1月24日,针对新冠检测中出现的“假阴性”现象,李艳带领团队深入分析,在排除试剂盒因素后,判断是咽拭子采集方式的问题。他们总结出鼻咽拭子采集“要深、要转、要取细胞”等关键要点,迅速制作“鼻咽拭子采集图谱及操作视频”并广为科普,使一线采样更规范,力保检测结果更准确

1月31日,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仅10天,李艳教授带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病毒灭活法”:将新冠病毒原始样本加热至56℃放置45分钟、灭活后再检测。该方式一经验证,得到武汉78家医疗机构、湖北省251家检测团队积极响应,合力“猎毒”,大大提高检测安全性。

38821591312766125

核酸检测“假阴性”一度让民众恐慌不已,李艳教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沉下心来带领团队基于纳米孔靶向测序技术和灵敏度高的数字PCR技术,开发了新的新冠病毒检测方法,大大提升病毒核酸的捕获概率、病毒阳性检出率和分型效率。

李艳教授介绍,新的检测方法灵敏度更高,检测通量高,实现一次性检测新冠和其他共29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并同时监测病毒的突变情况,缩短传染源暴露时间,为疑似患者提供更多的鉴别诊断依据,加速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分流的速度,早期即完成病毒分型和病人分诊,为精准施治赢得时间。经过学科科研团队持续科研攻关,他们已能做到13分钟快速提取核酸,将核酸检测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

86621591312766281

与此同时,李艳教授团队通过病例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感染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免疫联合检测对提高新冠病毒早期检测的临床敏感度具有重大价值。这一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的重大研究成果,疫情期间被迅速应用到临床,有效弥补了核酸检测漏检的风险,为诊断、治疗监测和病程转归提供了更多帮助。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在满足社会和临床需求的同时

抓紧科研攻关并转化为临床应用

有效提升猎毒能力

也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

社会责任和专业使命

李艳教授团队积极主动承担防疫责任,在疫情初期就协助46家市区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累计接收外单位送检标本12148人次。同时,积极探索制定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入院和确诊患者出院检测流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及确诊患者,检验科提供包括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粪便、尿液在内所有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疾病的诊断与监测提供依据。

04 

严苛至极深情至极,建设好团队医学才有未来 

武汉已进入全面复工复产阶段,检验科仍24小时轮转不歇。   

保证样本24小时随到随做

现在样本量更大

我们必须更严谨、更慎重、更极致地

追求准确性

李艳教授这么要求团队,更是这么要求自己。7小时睡眠外,她的工作排的满满当当:每日上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数和阳性率并科学追踪,关注科室工作运行情况、安全保障、耗材供应与质量、外院标本送检和报告情况、环境消毒与垃圾处理、员工体温与身体状况,都是她的工作要点。

61901591312766398

“讲究科学,实事求是”,是李艳教授一直以来的工作要求。科室副主任张平安感慨:“疫情上报是我负责,她反复跟我强调'要如实上报'。”极致严苛背后是无限深情,她一面告诫员工“工作就是职场,只有原则和要求”,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成家人一样关爱。

每天亲临一线的她,反复叮嘱一线检验人员做好防护,却来不及考虑自己的安危;她牵挂一线员工的生活,及时为他们补给生活物资,保证他们一下“战场”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和热汤,而自己却经常忙得错过吃饭时间;她看着头发长的可以扎小辫子的男同事们心疼不已,在科室里搭建临时“理发店”,亲自为同事们爱心理发,自己却将长发用夹子随意盘起,这些温暖的日常点滴,员工们回忆起来,常潸然泪下。

70751591312766442

事业是我人生中最绚丽的色彩

我把生命中大部分的热忱和活力

都献给了国家的检验医学事业

在实现了自我成长同时

也感受到了学科和医院的发展

也见证了国家医学事业的飞跃

李艳教授心系检验医学的学科发展,密切关注着学科青年骨干的成长。她性情直率,会因为半路上迷失方向的“小羊羔”而着急上火;她乐善好施,每当收获新理念新知识时,会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学习实践;她敞开心扉,将多年来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教导他们趁着年轻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利用现有的平台快速成长,为学科建设做贡献。

26301591312766652

她是“领航人”、是“风向标”、也是“好妈妈”。学生们实验不顺利时,她从不会无端指责,永远是听完汇报,再逐一耐心引导,让他们重拾信心;学生们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她会开心地把最好吃的水果和点心分享给他们;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他们生日的当天会意外地送上蛋糕;她担心学生们不会照顾自己,天气转冷时,时常唠叨“记得多加件衣服,小心着凉”;她记挂着去国外远行求学的孩子们,在微信里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着“安全第一”;看到学生上报的体温检测一切正常时,她会大大松一口气,祈祷孩子们一切平安;她抽出宝贵的休息时间,远程帮助和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在家做好功课,写好论文,不松懈,不退缩……

医疗任务、科研攻关与临床转化是李艳教授多年来常抓不懈的硬指标,“把团队建设好了,我才能抽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科发展和运营;把学科建设好了,国家的检验和医学事业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这一天,指日可待。

策划:王卫星

文字:杨    岑

制作:邹亚琴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新冠病毒,猎毒,李艳,检测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