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遗传病?错,它只是会把易感性留给下一代
糖尿病是现在家喻户晓的慢性疾病了,也经常听说父辈得了糖尿病,子辈也跑不了的传闻。不过严格地来说,糖尿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遗传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天五号医生就邀请到吉林省人民医院 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医师来跟大家聊聊,糖尿病到底遗传的是什么。
昨天出门诊,一位姓赵的患者前来就诊,因为自己和爱人都确诊有糖尿病,担心未来的孩子会患上。现在有好多患者有这样的疑问,父母中有一方得了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呢?今天就给大家讲解下。
糖尿病不是遗传性疾病,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首先明确一点糖尿病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却可以把糖尿病的易感性遗传给下一代,尤其是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所以,如果父母有糖尿病的话,下一代得糖尿病的几率较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会高一些。这个也好理解,大家知道肥胖有一定的遗传概率,如果父母体型肥胖而且患有糖尿病,虽然不会把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因为下一代有一定的概率也是体型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诱因,那么就等同于下一代糖尿病的易感性提高了。
易感性是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但疾病的发病与后天很多因素都相关;而遗传病则是指疾病的发病只受遗传基因的控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换言之,对于糖尿病这种遗传易感性的疾病,我们是有机会预防的。
遗传易感性几率有多大
那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们得糖尿病的几率是多大呢?我查了50多份文献及科普文章,大体数值如下。
(1)1型糖尿病
爸爸是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孩子患病概率是5.8%。
妈妈是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孩子患病概率是4%。
但如果妈妈是满25岁后才生的孩子,患病概率1%。
(2)2型糖尿病
父亲是2型糖尿病,子女糖尿病患病概率为4%~37.7%;
母亲是2型糖尿病,子女糖尿病的概率为5.34%~42.6%。
父亲和母亲都是2型糖尿病,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为50%~70%。
(3)如果同卵双胞胎当中一方患糖尿病,那么另一方患糖尿病的概率将高达90%。(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同卵双胞胎的体质基本相同)
这里强调下,我们说的只是患病概率(易感性),可没说遗传概率,因为开头说过,糖尿病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却可以把糖尿病的易感性遗传给下一代。
针对易感性可提前预防
所有的疾病主要原因两个方面:1是遗传因素(疾病本身遗传、疾病易感性等),2是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糖尿病也不例外。医生问诊的时候,都会问父母及上一代,或者兄弟姐妹,子女们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如果下一代各方面注意的话,也不一定得上糖尿病。
父母不能选择,但是道路可以选择。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身上的遗传基因,也就是遗传易感性,我们没办法改变,但进行了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在预防糖尿病上我们更注重饮食治疗和运动及生活方式,并降低肥胖。
具体方法:
一、饮食方面
1.杂粮代替精米精面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中大量缺乏膳食纤维,这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也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每顿饭坚持七分饱即可。
2.蔬菜水果搭配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每日400克蔬菜既能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也能保证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可有效减缓慢性疾病的发生。但因为一些水果含糖量比较丰富,也不能过量食用。
3.控油少盐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每天摄入油脂不超过30克,盐不超过6克,可保持细胞钾钠平衡,控制水分降低水肿。此外,少盐的饮食是控制血压升高的主要饮食手段。
4.充足的饮水 每日饮水1000--1500ml保证身体血液水分正常流通并帮助肾小球过滤杂质提高肾脏代谢,进而养护肾脏。
二、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并喜欢的运动,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每周不少于150分钟运动,尽量避免足部压迫运动,建议骑行、游泳、慢跑、太极拳等。运动一定遵从个体化原则,例如年轻朋友可进行剧烈运动,年龄偏大的朋友一定量力而行。
三、改变生活方式
1.充足睡眠。不管是睡眠不足,还是睡觉时间太长,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因此在不同年龄段都需要保持这个年龄段应该满足的睡眠时间。
2.戒烟限酒。酒中只含有热量,却不含有其他营养物质,而且空腹饮酒容易导致出现低血糖反应,喝完酒之后会导致血糖忽高忽低难以控制的,长期的喝酒会导致甘油三酯的增高,对肝肾功能也是有一定的损害的。
四、定期做体检
大于35岁的朋友,一定每年体检一次,及早发现问题,包括突然出现的无明显原因的口干,多尿,体重减轻,或体表疖肿的问题,一定及时就医,不要忽视。
五、提前储备糖尿病知识
如果父母有糖尿病的话,下一代得糖尿病的几率较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不过如果下一代各方面注意的话,也不一定得上糖尿病。把这些知识掌握脑中,相信我们生活上的顾虑会大大降低,并且能够科学预防糖尿病。
以上就是李主任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糖尿病是否会遗传的内容,如果家里面有糖尿病患者,咱们也大可不必每日忧心忡忡。只要按照李主任的建议,把生活、饮食、作息调整好,相信糖尿病也不会这么轻易就找上门来的。
参考文献:
[1]Genetics,pathogenesisandclinicalinterventionsintype1diabetes.Nature2010Apr29;464(7293):1293-300PMID:20432533BluestoneJA,HeroldK,EisenbarthG
[2]Pediatricobesity:Causes,symptoms,preventionandtreatment.ExpTherMed2016Jan;11(1):15-20PMID:26834850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3.
[4]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指南(2019年版)
[5]AlanL.Rubin,MD DiabetesforDummies[M]2015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