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有哪些烧烫伤隐患?发生意外后该如何急救?
随着国内疫情的持续好转,很多学校开始逐步复学。学生朋友们在度过了一个历史上最长的寒假之后,开始重返校园。
各种意外也接踵而至。
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六十不劝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说的就是:人们习惯了一种生活模式以后,要改变节奏的时候,就容易出意外。
比如长假始末,开学之初,季节转换,气候骤变等等。这些时候,我们烧伤科的门急诊也会比平时更加忙碌一些。
其实,有一些隐患,如果能加以注意,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发生。
下面的这些教训,都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给我的警示,供大家参考借鉴:
01
开水烫伤
开水烫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烫伤,却有可能成为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疫情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很多同学的家长还是愿意让孩子自己携带食物,在学校加热后食用。如果不当心,就有可能被热的食物、饮料或者蒸汽烫伤。
那么煮沸以后的各种饮品,需要冷却多久才不至于烫伤孩子呢?
国外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者用常规方法烹制了咖啡、红茶、奶茶、水、牛奶等16种热饮料,放在230毫升瓷杯中,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了烹制完成即刻、1、3、5、7和10分钟各种饮料温度的变化。
研究发现刚烹制完成的红茶温度最高(88.67℃),其次为清咖啡(87.33℃),含牛奶成分的饮料温度最低(75-77℃)。在室温中放置10分钟后,这些热饮料温度会下降17-23℃,其中红茶的温度仍高达68-69℃,含10ml牛奶成分的奶茶温度最低(58.17℃)。
研究表明:含牛奶成分的饮料初始温度低且冷却迅速。但是,尽管放置了10分钟,几乎所有的热饮料都依然有导致III°烧伤的危险。
此外,不可否认,人在长期脱离工作岗位后,也存在熟练性下降的情况。有些幼儿园的老师或者保育员,也会因为操作失误烫伤孩子。
我在门诊的时候就接待过一个孩子的家长,伤口明显是一滴热水滴在皮肤上造成的一点点轻微烫伤,没有起泡,仅仅是有点红。家长坚持认为是老师心理变态给孩子扎了针头,硬要我证明这是针头注射的针眼伤口。
对于这类不可避免的意外情况,家长们还是需要多一些理解。
02
电器设备老化故障
有些学校里的电器设备年久失修,疫情期间长时间不使用,会有灰尘积聚。重新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因为短路引起失火。
还有一个原因:疫情期间,各种生产物资供应短缺,本来应该更换的耗材,有可能需要延期供应,发生意外的风险就更高了。
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刚复工的4月份,各种工厂的事故发生率比往年高很多。
学校方面,虽然没有大型的电气设备,这种隐患依然不容忽视。比如教室里的饮水机、空调、电扇等,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这里展示一下锂电池充电时爆燃的场景,火势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很难扑救。
03
酒精、消毒剂的存放和使用
复学以后,在教室等公共场所需要经常消毒,除了酒精以外,有些消毒剂里也含有乙醇的成分,是非常易燃易爆的。平时存储的时候要放在阴凉处,防止阳光暴晒。
学生们建议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消毒,不要过多地喷洒消毒剂。在密闭的狭小空间,诸如寝室、卫生间、茶水间等地方消毒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在电源插座附近喷洒含有乙醇的消毒剂。
04
宿舍的消防安全
宿舍空间狭小,物品密集堆放,又有诸如棉被、书本等易燃材料。所以宿舍是不允许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加之白天同学们都在教室上课,宿舍楼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就经历过舍友床上的灯把枕头烤焦的事故,想想还是很危险的。
现在的各种高科技装备越来越多,手机平板成为学生族的标配,除了自己身体不能充电外,寝室上上下下都布满充电装置,这就要格外小心。
不得不提的是:和舍友间的恩怨,也是意外伤害的来源之一。这方面就不展开说了,切记:冲动是魔鬼,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世界上邪恶的人有很多,也不多你舍友这一个,没必要一气之下和他共归于尽。
05
实验室事故
实验室是事故高发的场所,即使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实验人员,也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我们科接诊过复旦大学的很多因为实验事故把自己炸伤的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发生爆炸的原因各种各样,比如试剂过期、加热过度、弄错试剂、操作不当等等。
记得3年前接诊的一位实验员,手握烧瓶的时候发生了溶剂爆炸,直接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给炸飞了,飞溅的烧瓶玻璃碎片大概有30多块,很多都嵌在了身体里。
图片过于血腥,这里仅展示示意图
有些客观原因难以避免,一些能做到的防护我们至少要好好去做,比如戴上手套和护目镜操作,这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可以救人一命的。
06
热水袋
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是因为热水袋引起的低温烫伤,还是不得不提。尤其是女同学们有时候手脚发凉,一个热水袋可以提供更多的温暖。但它也是沉默的杀手。
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早上起床后,发现小腿有一个小水泡,很多人还不在意。过了几天,开始红肿发炎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热水袋烫伤的原理形象地描述就是 “小火慢炖”或者“温水煮青蛙”。虽然热水袋的温度不高,但是由于长时间接触皮肤,局部的热量慢慢积累,最后会造成严重的烫伤。一般都为深II度到III度,也就是比热油烫伤更为严重。由于深度烫伤后神经末梢的坏死,导致痛觉消失,加之早期的局部症状不明显,因此经常被患者忽视,错过干预时机,造成病情的加重及后期严重的瘢痕增生。
但有时即使再小心,意外受伤还是在所难免。那么发生了事故以后,我们该如何第一时间急救呢?
冲洗
冲洗也叫“冷疗”,冲永远是最重要的,伤后即刻的正确冲洗,是唯一可以减轻受伤程度的方法。
这里说几个关键点:
1、冲洗是首选操作,而不是浸泡、冷敷或冰敷;
2、如果无法冲洗,才考虑浸泡;无法浸泡,考虑冷敷;尽量不要使用冰敷;
3、使用常温自来水进行冲洗,没必要使用消毒液;
4、请尽量冲洗的时间久一些,最好能冲洗30分钟以上;
5、请至少冲洗到痛觉消失;
6、受伤以后的6小时内,冲洗都会有很好效果。
浸泡和冷敷
无法冲洗的时候,建议浸泡;无法浸泡的时候,建议冷毛巾湿敷,也就是冷敷。
身体有些部位是无法冲洗的,比如面部、脖子、躯干。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浸泡代替。
浸泡比冲洗要方便的多,但是效果不如冲洗,因为长时间的浸泡,肢体会加热盆里的水,水温慢慢接近于皮肤温度,降温的效果就会变差。水温最好是10-20℃左右,也就是凉凉的感觉。每过几分钟调节一下温度,可以往盆里加冰块或者冷水。
注意浸泡的时候要防止体温过低,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在冬天的时候,不能浸泡在浴缸里。
用毛巾冷敷也是同理,需要经常更换一下,保证比较低的温度。
所有的指南上都明确禁止冰敷,因为冰块的温度太低,冰敷会使局部感觉麻木,血管剧烈收缩,进而引起冻伤,还不会觉得疼痛,这是十分危险的。实验室的结果表明:使用冰敷还不如不敷。
再举个例子,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手被冻僵了,这时恨不得把手放进热开水里,能迅速回温,但皮肤会被烫伤,冰敷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如果有冰块的话,可以放一点在浸泡的水里用来降低水温。如果只有冰块的话,一定要在外面包上毛巾,防止温度过低,并且每隔几分钟触碰一下皮肤,避免感觉麻木。
一定要记得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冰镇青蛙也是一样的。
脱衣服、首饰
烫伤了以后,就不建议伤口上再覆盖衣物了,因为捂在衣服里,容易感染。
如果暂时没有可以覆盖伤口的材料,建议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尽量不要弄破水疱。不过有时候烫的比较深,水疱即使不碰,自己也会破裂,前面已经提过了,这个不用特别担心,尽量保留水疱皮。
比较容易忽略的是一些饰品也必须要脱去,比如:戒指、手镯、手表。
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受伤后肢体会肿胀,如果不及时去除,后面就脱不下来了,这些东西越箍越紧,会引起远端的坏死。
要知道,这种被箍住的感觉,连齐天大圣都受不了,我等肉体凡胎就更不行了。
万一事故严重失控,出现了火灾,请记住,一定要避免被烟雾熏到。
有时候要人命的并不是燃烧的火焰而是呛人的黑烟。许多大火中被困的人员是吸入烟雾而致命的。
可能细心的朋友会问:人是怎么被烟呛死的呢?给大家看一张图就明白了。
谨慎右移,右图是正常的肺部,左图是被烟雾熏到的肺部
烟雾会给支气管和肺涂上一层碳沫,肺无法进行氧合,就会危及生命。
所以,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了火灾,一定要记得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且压低身子逃生,避免吸入黑烟。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