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趋势下骨科高值耗材创新与发展
中国医疗器械进入黄金发展期,将达万亿规模。围绕智能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等主要领域,就研发理念与战略、临床需求、研发管理、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微创化、定制化、智能化、融投资、国际合作、注册监管、人才培养等专题,推出了系列活动。
第一部分:骨科手术临床需求对人工关节的创新诉求
王颖: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咱们再次来到圆桌对话。今天我们探讨一下:在微创趋势下,骨科的高质耗材的创新发展,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微创未来的发展趋势,再一个高质耗材,咱们着重探讨的是骨科这个领域,具体来讲可能涉及到人工关节等等,这是我们创新医疗器械服务平台定期推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活动,在疫情期间以线上的方式给大家做交流。
围绕这个专题我们设定三个小的话题,我们先谈第一个,骨科手术临床需求对人工关节的创新诉求,类似于人工关节,现在这个情况下,在国内、国外的发展态势,包括老龄化到来、手术台数的增加等等,目前是什么样的现状和情况,我们请朱总先谈谈。
朱红文:
我认为在中国未来的医疗创新中,特别是在骨科领域,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前景的。人工关节其实从开始到现在,应该说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大概在1938年,随着金属材料的诞生,慢慢大家开始就进行人工关节,但真正的有一些突破的时候,是大概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们出现了铰链式的人工关节,人工的髋关节在逐步的发展,我们国家其实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包括我们卢世璧院士等等做了很多工作,与此同时天津医院其实从一九八几年的时候也开始做一些人工关节,那个时候我们跟北京航天六院合作,所以我们是从开始基础的开始做的,但是不断地探索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从90年代以后,实际上慢慢地我们的关节逐步的被进口的关节替代,当时是Zimmer等,为什么进口关节会比我们的好?我记得很清楚,我按照13%的放大率拿着大中小号,自己还跑到假肢厂去磨,然后装到体内,而国外进口的关节,整个的最关键的设计,是包括安装都是一套成熟正规化的体系,国产的关节就在有一段时间内就处于一个劣势状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国内国外相互的交流的积累,我们其实人工关节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我现在最近知道像微创医疗、威高等好多这种大的公司,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也很好,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投资人的支持,让我们这方面也有了发展。
现在我们基本上临床的需求大概就分几两大类,一个是先天性的,先天性的一些疾病,一个是后天,创伤性的,就是骨折,髋关节骨折、膝关节骨折等;还有肿瘤,不同类型的现在的所谓的老年性的骨性关节炎,给我们提出来越来越多的要求,我认为其实也是我们的机遇。如何用我们设计更好的关节假体,能够来适应这种需求,无论是国产代替代也好,将来是国产的超越也好,我们可能在这个领域经过大家同胞们一起的努力,我觉得在这方面应该还有很大的市场的空间和机遇,所以是社会需求、临床需求而推动了人工关节的一种发展。
聂洪鑫:
我讲了一些相对来讲比较宏观,但是主线比较清楚的几点的分享。因为对骨科感兴趣的在线上的有非常多人都知道,基本上现在呈现出来的就是脊柱关节创伤。最近三年来运动医学基本上也是比较热的,再加上骨科用的一些生物材料,这是传统领域里海内外我们都能看到的很多的标的。围绕着这几个硬件的骨科的材料,也衍生出来了,比如说不管是神经外科脊柱关节领域里边的手术机器人,围绕着手术机器人,还有一些3D打印,在精准手术过程中间的手术机器人,当然还有一种是为了精准手术规划,运用三维重建术来做的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是围绕着所谓传统领域里一些高科技的新技术的概念,然后来做的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和提升。
我认为最近几年来讲,很多的投资界包括产业界的思考和探索,在骨科已经在海外看到非常清晰的一个发展路径,中国基本上也走了20多年的工业的历史和商业上走的还是比较顺畅。尤其是从去年到现在,骨科所有的股票,这两天如果咱们大家看微信的上看,都是八大骨科上市公司的消息,当然我们看到关节公司的股票也有一个很好的表现,科创板当然还有在准备中的,还有一些骨科的在资本市场,包括最近一些大的PE斥资在二级市场上来进行定增,不管是在关节领域还是在脊柱领域里都是比较热的,这是在二级市场的一个反应。
不管这个行业到目前为止,骨科的市值有多大,这个几家企业做的有多大,但是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基础要打得特别牢,创新一定是植入在很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这是我的基本的看法。
第二部分:人工关节创新对临床手术的反向推动
王颖:
第二个问题人工关节创新对临床手术的反向推动。大家都知道高值耗材的问题,除了说产品设计本身,前面很受制于生物医用材料,还有加工制造的工艺,本身也确实是高值耗材这个问题,同样的一方面是设计理念或者是产品本身的创新,高值耗材对企业的数字应用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影响非常之大,这方面国内的发展状态或者是问题,因为现在很多材料还是依赖于进口,现在国内的在材料上的这方面进展,从它的趋势上或者从它的现在的创新的进展,目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个什么情况。这个问题上,因为两位都有这样的经历,特别今天是很难得的机会,请两位都聊一聊。
聂洪鑫:
这个问题从我一进入到这个领域,其实做的思考和探索比较多,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需求,第二方面也是考虑到海外比较先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骨科新材料方面的一些应用。我们临床有需求,在海外的走在前面的同行有非常好的路径,我们就必然面临着在国外去找很好的原材料,或者是在国内去找很好的原材料,这个过程中间,因为中国的骨科,也是非常能够代表中国很多行业里边的一个发展史。
在这些过程中间,非常多的材料从研究院所,包括我们国家在金属材料,尤其是在有色金属材料里边,其实在国际上不是特别的落后,尤其是我们在航空军工方面,在有色金属方面的探索都非常的深,功底也很深。但是我们在医用材料里边,针对医学的临床上面的材料,第一要认知它有应用的领域,第二个如何更好的适应改性,让它能够更好的适应临床方面的一些需求,所以医疗又是开始是个非常少的一个批量材料。所以一个军工的大厂,你要让他把医用材料放到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去投入,基本上是大工业品类军工品类,然后医疗一点一点试,后来发现医疗里边又稳定,又是朝阳行业,又是刚需,毛利又高,所以很多的材料慢慢去做。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有几样,咱们国家在表面处理和基本的骨科的领域里头,包括其实神经介入和心脏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些材料的应用,我认为还是要依赖进口。
生物材料是一个在国际上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弯道超车的一个领域,我们在生物材料的应用领域里头,现在这几年开始着力去转化,我认为确实有一些弯道超车的机会。
朱红文:
我觉得聂总说的已经非常全面了,而且王总总结的也提纲挈领了,我说的一点我非常认可,我刚才其实也说的,我们其实还要讲究一个性价比,如果比如说一个关节也好,一个脊柱内固定也好,我如果能用到15年、20年甚至30年,价格即便比传统的贵上30-50%,我认为都值,因为翻修一下的手术费用,给病人带来的风险,给医保带来的支付的费用,其实会比原来要高的远远高的多得多。当然能够延长脊柱内固定也好,人工关节使用寿命也好,这个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一个是说我们的材料的创新,还有一个是我们整个的结构设计的革新。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我们刚才也说到的应用医疗手术机器人能够把它治得更精准,我觉得是应该依赖于这三个方面,所以其实人工关节也好,我们讲的高值耗材也好,它是一个综合的国力综合的技术的体现,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去考虑这个问题。
第三部分:高值耗材行业发展、投资与创新建议
王颖:
下一个问题就引出来了:高值耗材行业发展、投资与创新建议
现在整个的手术和趋势在医疗器械上来讲,微创化智能化更加精准化,在往这方面去发展。如果那么的发展的时候,我们在高值耗材很多是植介入的这种要求精准要求微创,大势所趋,反过来对我们的手术的路径,对我们的手术的工具和手术的手段,可能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就结合着脊柱或者是关节的外科手术,又有什么对这些方面的一些需求提出来,一方面是关节或脊柱本身的创新,虽然发展创新本身又反过来是要求对这个工具和手术路径的的一些要求,这方面是怎么看?
朱红文:
我认为我们未来人工关节也好,我们的脊柱也好,就是骨科的高值耗材,我们想大概我认为是有三个方向一个结合,三个方向就是我认为更加要强调仿生。现在其实人工关节你看到它的发展历史,包括脊柱固定发展历史,也是不断的在仿生,是原来从低级仿生慢慢逐步过渡到高级仿生,就像刚才聂总说的,我们膝关节现在问题是最多的,我们创新的地方或者机遇来讲应该也是最多,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更加仿生。这仿生包括我们仿人的生理结构,包括仿的生理功能,就是我们现在基本上的人工关节的创新,还是仿一个生理的结构。
第二点,我觉得实际上就是微创,从整个人工关节发展史,无论是从结构设计,包括现在从手术手术也好,现在大家都讲究微创,因为要减少软组织的损伤。
第三点,个性化或者是定制化发展,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这种病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不适用于普通型的,比如说有膝内外翻,髋臼发育不良,还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骨缺损,所以可能就慢慢会我们还有一些个性化、定制化的东西。这个能结合刚才聂总讲到可能3D打印,人工关节讲的异形关节,这些东西我们要求做的尽量的越来越仿生,越来越微创,然后越来越个性化、定制化,其实这样给患者的来手术效果会带来一个改变。
那么还有一个结合是什么?我们要和现在的手术机器人技术要结合,我们现在设计的再好的人工关节,无论是脊柱也好,膝关节也好,髋关节也好,我们举个例子,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你要如何把这个螺丝钉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把它拧进去,拧得非常精准,我觉得这个是手术机器人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变革。
聂洪鑫:
因为刚才朱总讲的我觉得特别好,所以我没什么补充的,我觉得不管医学各方面都论证的非常的清晰。我就回答王院长这个问题,就是说做一个开放式的和其他耗材间能够兼容的这么一个的发展方向,还是开始就做一个封闭的,我觉得包括投资人很多都想拿海外的来做对标,我认为在中国产生的机器人的创业公司的土壤,包括应用的场景,包括选择跟谁联合来推市场的教育,不要特别过早的去下这个结论,因为跨国公司一直在寻求一个更高附加值的一个领域,当别人追上我的时候,我就一定要变身,我就一定要转型,我就一定要升级,因为他靠的是创新,靠的是生意模式的差异化竞争,他绝对不是去拼价格,跟你拼一样的东西,所以跨国公司在运用机器人的领域,当然它是通过收购也是外部创新,来达到跟他耗材绑定和医生教育整个 KOL的群体,然后再慢慢扩大的这么一个打法。
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王院长刚才提出的特别好,因为我们中国第一个特别大的公司,目前上来讲实力各方面跟海外的跨国公司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承认。当然了随着资本的推手,不管二级还是一级,这个趋势是不是改变,我们也在观察,就是你肯花多少价钱去并购一个非常好的有手术机器人的一个创新型的公司,我们希望能够发生几例,因为这样的话给我们的创业者多一条更快捷的路径,同时这也符合就是专注的人去做专注的事,去做创新的事。然后大的公司去做渠道市场,也要是一个生态里面的良性循环。
目前来讲,我自己认为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手术方面的、临床方面的一些教育普及,包括推广,国产的这一块,我觉得本土化的机器人的公司,用开放的心态去做,因为我们是创业型的公司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做成开放的,可能能够合作的机会特别多,但是因为是属于一个市场里面的,不能叫试错,而是在找到我们的优质客户来验证我们的产品,然后能让我们的产品最佳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有的时候,在某一个历史的阶段,和某一个品牌或者某一两种耗材,我认为也是可取的路径,这是一个商业上叫暂时结盟的策略。
互动问答环节
1.全国政协委员提到的带量采购的问题,问题特别提到了高质耗材能带来提高的采购问题,提到说我们应该说暂停一下带量采购,专家的看法呢?
2.多大年龄的老人就不适合更换人工关节了,如可更换,它的再生效果如何?老人的康复要求难度会更大吗?
3.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这样的一个竞争格局和内资企业会不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就是说政策的因素,就是客观的创新和产品本身客观的摆在但是政策的推动或者是甚至是国际政治的这些因素,后面在中国市场上外资企业跟内资企业会不会在格局上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个怎么看?
.......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