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元凶----尿酸盐结晶,从根本终结痛风
要说富贵病,除了糖尿病,近年来多发的便是痛风了。
痛风是因为体内尿酸过多,排出过少,血中的尿酸浓度超过饱和度时,尿酸随时都会伺机析出,形成针状结晶,极易在肾脏、皮下组织、关节滑膜、软骨等酸度较高的组织或温度较低的远端肢体处沉积。
因此,痛风作为一种晶体病,其发生可能取决于患者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倾向,这依赖于影响尿酸盐结晶的成核、生长与脱落的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平衡、血浆蛋白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关节创伤影、高尿酸血症的浓度、其他溶质、温度、酸碱度以及其他组织成份等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于尿酸盐结晶的影响,对于痛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观看动图:29岁的高先生已经有5年的病史了。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在当地医院做检查,尿酸高达800多,但是没有放在心上,每次疼了就吃点药,可是效果不明显,病情反反复复,患者也一直拖延治疗。现病情更加严重难忍,患者来到我院求诊。
1、尿酸盐结晶
尿酸盐结晶从液相到成核的初始阶段一般出现在固体颗粒周围,如果这种颗粒存在使尿酸盐分子易于聚集的平面,则结晶过程进展更快,小的软骨碎片(关节创伤所致)或滑膜碎屑可能提供这样的“种子”。
关节镜研究发现,初始的尿酸盐结晶沉积最常见于滑膜,而不是软骨,镜下形态为红斑样浸润的基底上的白色小结节。进一步研究发现,痛风首次发作之后,微小尿酸盐结晶在滑膜表现也已存在,提示尿酸盐晶体在急性炎症之前的一段时间已经发生聚集。
在某些高尿酸血症患者从未经历痛风急性发作的关节,如跖趾关节和膝关节也可发现尿酸盐结晶,而在相对无炎症的关节滑囊液中可查到存在重度结晶,这些都提示尿酸盐结晶虽然具有前炎症因子的能力,但不一定诱发急性炎症,可以以无症状状态存在。
2、尿酸的变化导致痛风发作
大多数患者的痛风发作与血尿酸变化速率有关(上升或下降),而与处在稳定状态时的血尿酸水平无关。比如:初始的降酸药物治疗使得血尿酸水平急速下降,可诱发和加重痛风的急性发作;嗜酒者的急性痛风发作时可有血尿酸水平大幅度上升。
在血尿酸水平发生急骤波动等情况下,可使尿酸盐结晶的理化性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结晶大小、形状、关节内分布和致炎能力。从理论上讲,甚至是尿酸盐结晶体积或表面的轻微变化,都会使其在组织基质中松动或不稳定,进而促使其从业已形成的痛风石沉积部位释放。有证据表明,引发痛风炎症反应的是微小晶体的脱落,或局部新形成的结晶。痛风石就可看作是排列紧密的尿酸盐结晶,且可达到很大直径。
3、平稳降尿酸,预防痛风
由此可见,保持关节内尿酸盐结晶的稳定,对于预防和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甚至是尿酸盐结晶体积或表面的轻微变化,都会使其在组织基质中松动或不稳定,进而促使其从已形成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释放,诱发痛风。
所以,对于尿酸盐结晶大量堆积而形成痛风石的患者来说,中医微创可视针刀镜下尿酸盐结晶清除融解术,剔除尿酸盐结晶,清理滑膜,是首要的任务。接下来便和其他时期的患者一样,需要“平衡尿酸”。专科中成药调理,中药利尿药配合温肾药提高利尿效果,从而达到“平衡尿酸”目的。
尿酸光是短期内达到正常数值还不够,需要长期达到。而尿酸高就是因为肾脏代谢紊乱引起的,所以“保护肾脏调节代谢”为根本:中医调理代谢,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减轻高凝状态,促进纤维组织的吸收,使部分废用肾单位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从而达到“保肾调代谢”的效果。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