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健康无价,生命至贵。这位医生对手术的高质量追求很“硬核”。
“这个手术是对技术、体力、经验、医德的一次全面考验,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吉大一院手足外科崔建礼教授刚刚出完门诊,这个在他口中的常规手术,是5月25日他门诊前一天晚上熬夜加班完成的一台三根断指再植手术。
患者是一名38岁的男性工人,被冲床从指根部挤掉右手的中、环、小指。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年纪轻轻便遭此横祸,可谓晴天霹雳。
疫情期间,所有医院的接诊和手术能力都有限,像这种在行内人看来既耗时、又费力、风险大又容易丢人的断指手术,无论是接收还是救治上都让人望而却步。危情时刻,吉大一院二部手足外科崔建礼、蒋子平、黄东旭团队毫不犹豫地为患者打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将断指冷藏,为手术赢得时间,他们上下协调,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高效的完成各项检查和术前准备。
下午3时30分许,右手惨不忍睹的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在经过连续9个小时的紧张救治后,三根断指“回家了”,右手完好如初。
(术前术后对比)
9个小时时间里,崔建礼教授目不转睛,屏息凝神,在8-10倍的显微镜下,用肉眼几乎看不到的无损伤缝合针线,在血肉间寻找“断指的归途”。在手术室中,这一副几乎静止的画面背后,是崔建礼教授及他的团队呕心沥血的付出,是一个家庭重担所有的寄托。
这个手术,被崔建礼教授称为“百分之百不打折扣的手术”。在这个手术中,他带领团队按照国际标准改良Kessler法,为每根手指接好了2条动脉血管、4条静脉血管、2条神经、3条肌腱。在骨骼固定上,团队也精益求精,使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方式,尽量保护骨关节完整性,为术后功能康复训练做好的充分的准备。虽然这在精力、体力和时间的耗费上是一般处理此类手术的2倍,但在质量和效果的完美程度上却是单纯追求速度完成此类手术所无法比拟的。
“手,不仅仅是人的劳动工具,也是人的‘第二张脸’。我们在做手部手术的时候,基本是按照整形外科的思维来完成。断指手术不光要接活,还要讲功能,不光讲功能,还要看外形,只有功能和外形完美结合,才是高质量的手术,只有高质量的手术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崔建礼教授如是说。
疫情期间,医学生、青年住培医生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科室缺少人手的情况下,从接诊到换药,从下医嘱到做手术,他们总是脚步匆匆。然而,除了5台门诊手术,这才只是他们当天收治的8位住院患者之一。
特殊时期,这些高年资医生仍然能身体力行,坚守在临床一线,连夜加班手术。第二天一早,崔教授顾不上休息,又早早的出现在了病房和门诊。疫情见真情,崔建礼教授团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医大人对生命和健康的珍视,对白求恩精神的传承。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