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5日是第15个“世界预防中风日”。“脑卒中”(Cerebral Stroke) 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四高”特点,是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给患者、家庭及全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卒中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患者约270万,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脑卒中一般多见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群,但20-30岁的患者如今也不在少数。
发生脑卒中后的就医原则有八个字,即“及早送医、专科诊治”。
1、及早送医
指在发现脑卒中的早期征兆后,第一时间到医院寻求诊治,即使是晚上,也要看急诊,尽快到医院,不能拖到第二天。脑卒中的救治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有个4.5小时的窗口期。因此,所有怀疑为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后应尽快到具备条件的医院就诊,争取治疗时机。脑出血患者更需尽早诊治,以防病情加重,错过手术等最佳治疗时机。
2、专科诊治
发生脑卒中后,应该选择有条件提供早期诊断、早期血管评估、早期治疗的医院进行诊疗,由专业的神经科医生进行治疗。就诊的医院应该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CT检查,有磁共振、脑血管造影仪器设备,具有专业的神经内外科和放射科医生。
炎炎夏日来临,请预防“热中风”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病,它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零度以下的严冬,一个就是32℃以上的盛夏。有研究表明,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热中风”。
“热中风”是怎么发生的?
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可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从而损伤脑血管内皮,影响脑部血液的供应。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夏季有可能比寒冷季节时稍低,如果此类患者依旧按照冬天的剂量服用降压药物,易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再加上空调风、喝冷饮等造成的冷热不均,“热中风”自然成了暑期的高发病。
如何预防“热中风”?
1.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和降血脂药,多吃些能软化血管和降血脂的食物,并科学地安排夏日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2.由于夏季出汗多,老年人要“多次少饮”地补水,防止血液浓缩。盛夏时节人即使不动也会大汗淋漓,造成体液消耗过多。如不及时补水,就容易血液浓缩、血流变缓、诱发血栓,不但易堵住脑血管,诱发中风,还易堵住冠状动脉,引发心绞痛。老年人对体内缺水的反应能力降低,不能等到口渴时再饮水,因此要“多次少饮”。
3.夏季避免贪凉。在冷和热两种环境转换时,人体会有应激反应,血管收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7℃~8℃为宜。用空调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要频繁出入空调房。电风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吹。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