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时千里驰援汶川,经历重重困难,到达与汶川相通的理县,在当地参与救治工作。”
李洪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 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与人工智能学组( 副组长)
重庆市医院协会麻醉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5月12日,汶川地震12年纪念日,在线上召开的“天府·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高峰论坛”上,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李洪教授讲述了带领医疗队进入汶川,身处5.9级余地震惊险区域,艰难到达理县,积极投入实施救灾的感人经历。他希望以此纪念在抗震救灾中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千里驰援,路上遇险
12年前,李洪教授等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的第三批医疗队千里驰援汶川。
2008年5月14日晚上10点,医疗队集合出发,凌晨3、4点左右到达都江堰。当时到映秀的道路不通畅,医疗队只能等待。
第二天中午12点左右,医疗队得知从雅安有条国道可以到达汶川。行程需要翻阅夹金山、梦笔山两座大山,山上都有积雪。从马尔康经理县赶往汶川,整个行程将近1000公里。医疗队的交通工具是军卡车,条件很简朴。
第二天医疗队进入高家庄地界。李洪教授还记得,当时一路遇到的老百姓都说,“我们都往外跑,你们还往里面冲,真是不要命。当时我们听了都很感动。”
高家庄地域地质特殊,岩石很松动,而且通往理县的317国道必须经过一段高近150米的大片裸露岩壁。地震发生几天里,路面被震落的石块和树枝堵塞成S形大转弯。风一吹,疏松的岩石就要刮下来,卷起阵阵尘土,当地村民形象地称它为“满天星”。
5月16日下午1点26分,险情发生了。高家庄地界内发生了5.9级余震。地震导致石头从岩壁落下,“比911还要震撼。”李洪教授回忆。一段当时的记录视频显示,一分钟之内烟雾就让人伸手就不见五指,“在烟雾中感到窒息,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飞石砸伤。当时我们看着一辆面包车载着11名护士冲进了山谷中,生死未卜。”
当场就有人受伤,来自成都移动公司,在当地抢修光缆的刘建秋被一块铁饼大小的飞石击中右臂,导致腋动脉断裂,医疗队迅速开始了抢救工作。
到达理县,抢救伤员
第二天凌晨,李洪教授和医疗队赶到了理县的招待所,也在招待所和面包车上的11名护士会合。“原来她们脱险了,当时见到真的是非常激动,也是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了。”李洪教授说。
经过商讨,李洪教授所在的新桥医院医疗队留守理县进行险后重建。作为进驻理县第一支救灾医疗队,李洪教授说,他们当时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为军服务,当时理县有一只武警8651部队,条件很艰苦,后勤补完全中断,还有军人得了皮肤病,医疗队就送医送药到军营。第二件事则是技术帮带理县人民医院,利用医院的门诊收治病人,开展手术,并且到附近乡镇抢救伤员;与此同时,医疗队还深入20-30公里外的乡村搜救受伤群众,送医送药,其中有一天在十几公里外的村里遇到一位临产的产妇,医疗队员用担架将孕妇抬到理县,产妇顺利分娩,这让李洪教授印象深刻。
5月31日,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的有直升飞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失事,李洪教授还和医疗队的同事们还执行了三次护送伤员的任务。(注:当时情况,直升飞机运送伤员非常危险,最后一次运送伤员的直升飞机就是当天报道失事直升飞机的前一班)
四川电视台记者何慧柔女士,当时以随军记者身份驻扎在理县。她也分享了当年跟随李洪教授和医疗队在理县灾区的所见所想。
“我观察到每一次护送伤员,在紧急关头,都是由麻醉科医生进行抢救。汶川地震让我对麻醉学科有了更多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人,何慧柔本来对于常年待在手术室里的麻醉医生的工作并不了解。但是12年前在理县灾区,她对麻醉医学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麻醉医学是急救不可缺少的主力和先锋力量。”
这次武汉疫情,麻醉医生同样冲锋陷阵,作为插管医生在一线抢救新冠重症患者。何慧柔希望,越来越多的公众能够了解麻醉医学的作用,麻醉医生以后也能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理县,李洪教授遇到了很多至今记得的令人感动难忘的事情。“刚到理县时,没有药,四位青年志愿者千里送药,在此,笔者也希望通过米勒之声平台联系到这四位青年志愿者。
如有认识这四位青年志愿者的,烦请联系我们的编辑部的米萱老师,届时米勒之声编辑部有礼物相送。
条件艰苦,一位民营企业家千里送床垫。最感动的是,理县当地的老百姓送菜、送樱桃、送猪。真的感受到了军民一家亲的情谊。”
在分享最后,李洪教授也特别向新桥医院第三支抗震救灾全体队员致敬。“也致敬5·12所有抗震救灾的英雄们。”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