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月谈》采访报道的基层“医荒”问题,立刻引起舆论关注。从中获知的几组数据,已经足以说明基层“医荒”的严重程度:
10个事业编指标,作废了7个;
宁愿赔付7万违约金,仍要解除委培协议;
县里平均工资6000多,到了省里就上万;
卫生院500万元的设备落着灰;
人才断档10余年
……
这几年,基层医疗机构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房子没人,有设备不会用,有人又没资质,有资质的却千方百计想离开’。基层闹“医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专业医学人才“引不进来”,二是基层医疗人才“留不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公立医院过快扩张,导致“虹吸效应”
基层“医荒”,其实是受基层之外的诸多影响因素。这其中,基层医院的吸引力不足,城市医院的吸引力太强,无疑是推动医学人才离开基层的两股力量。
人才招聘从省到市一级级‘截流’,骨干医生又一层层向上‘虹吸’,尽管中央、省里在政策层面多次要求各地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数量和规模,但由于缺少明确范围,各地落实过程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去。对于医疗人才来说,哪里的待遇条件好,能够谋得更好的生活,他们自然更愿意去哪里。而必须承认的是,与城市医疗机构相比,长期以来,基层村医疗机构在工作待遇、成长环境、晋升前景上都缺乏竞争力,难以赢得人才的青睐和坚守。
取消编制,吸引人才成难题
国家不断强调“强基层”,首先必须需要解决的便是人的问题,绕不开的便是“编制”两个字。在2018年,国家发文《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在《通知》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关于医生的改革:医务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制合同制管理。
基层医疗人才“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前面讲到基层医疗机构引不到人、留不住人,那结果必然只有走不动的“老人”在苦苦地坚持。一些已经试点较长时间全员合同制的医院反馈,全员合同制,老员工抵触比较大,可能会进一步打击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没有了编制的吸引,人才如何留住和吸引更多人才的入驻也是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医生是一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但医生也是一个普通职业,是维持生命生存的一种谋生手段,读书5-11年,规培3-6年,包括工作10年内,薪酬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薪酬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流动方向,同时还有职业发展前景。
为了提高医生收入,政府这两年似乎也挺费心,先是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让医生通过多劳动来获取更多收入,但这一政策从出台后就一直遇冷,注册多点执业的医生并不多。
多点执业实际上是比较难开展,因为医生所有的时间都已经被所在医院占满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别的医院执业。此外,能够多点执业的医生通常都是有一定名望的医生,至少也得是副主任医师级别,因此即使医生有精力和时间去多点执业,该政策也难以惠及整个医生群体,而最迫切需要提高收入的,往往是年轻大夫。
政府出台的另一项有利于提高医生收入的政策是“医药分开试点”,北京已经有几家医院开始试点,提高了医生的挂号费,实际效果如何还不明确,但仅仅靠提高挂号费来拉动医生收入,恐怕效果会十分有限。
医生压力大,医患关系居高位
知乎大V田吉顺曾这样表述医生的工作压力:
“终于熬到下夜班,就有一种参加完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幸运生还的感觉,一根紧绷的神经突然松下来,觉得自己突然间好像灵魂出窍了,甚至有时候都想仰天大哭一场——我竟然还是撑下来了”。
据媒体调查显示,医生工作强度大,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超4成医生每月在医院留8次以上,97%的医生心理压力大,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医患关系和工作时长,29.9%的医生所处医院常发生医闹事件。
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因此,医生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收入低、得不到尊重等因素离开医院。
针对医荒,这种发展势头如果不加以遏制,很可能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医疗人才,难以应对医院高速发展需要和民众健康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医疗能力的退化,促使患者向大医院集中,加剧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就医难题,上下两端“就医难”形成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医疗强基层、分级诊疗等医改举措的推进。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