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19病案疾病分类编码缺陷分析报告》,我们发现:
病案首页疾病分类编码缺陷,直接导致了17.7%的病案发生DRG入组异常。包括DRG未入组(3.3%)和DRG入错组(14.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乏充分的病历信息,统计中标记为入对组/待深挖的病案,无法判断DRG 入组结果的准确性,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的盲区。)
3种DRG入组结果中疾病分类编码缺陷与DRG入组异常情况关系图
以DRG支付改革为主的医改新政快速推行,让病案首页、疾病分类编码、病案科、病案信息管理人员、编对码,入对组成了新热词,“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性将对DRG入组结果产生影响”,这个现状无人质疑。
哪些疾病分类编码缺陷会导致DRG入组异常?
本院如何发现这些疾病分类编码缺陷?
发现之后应该如何纠错呢?
一、哪些疾病分类编码缺陷会导致DRG入组异常?
DRG异常入组病案通常划分为两种情况:DRG未入组病案和DRG入错组病案。
而DRG未入组病案又常划分为:编码未识别病案和歧义病案。
DRG入错组病案常涵盖费用极高病案、费用极低病案和低风险组死亡病案。
主要诊断使用残余类目、主诊与术式存在歧义
是导致DRG未入组的主要疾病分类编码缺陷。
未识别病案:以主要诊断使用残余类目为主的疾病分类编码缺陷。
歧义病案:以主诊与术式存在歧义为主的疾病分类编码缺陷。
主要诊断选择错误、缺少与诊断对应的手术及操作、同时开展的手术与操作漏编
是导致DRG入错组的主要疾病分类编码缺陷。
疾病分类编码缺陷导致的DRG入错内科组:以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合并编码未被正确使用为主;
疾病分类编码缺陷导致的DRG入错外科/非手术室操作组:以缺少与诊断对应的手术及操作、同时开展的手术与操作漏编为主。
二、本院如何发现这些疾病分类编码缺陷?
1、建立院内数据质量,尤其是DRG相关疾病分类编码缺陷分析报告。
掌握本院数据质量情况,参考《2019病案疾病分类编码缺陷分析报告》,结合专家意见和院内专业经验,展开本院数质量管理。
2、利用智能化辅助系统,进行日常DRG相关疾病分类编码缺陷提示和纠错。
通过报告分析整理,建立本院疾病分类编码缺陷错题本,使用病案审核智能工具辅助日常纠错工作。
三、发现了这些疾病分类编码缺陷后应该如何纠错呢?
以主要诊断选择错误的悦励院内纠错为例
悦励系统提示:存在严重程度更高,对本次住院影响更大的疾病编码I20,建议重新选择主要诊断。
在这份病历中,患者的主要诊断是“I25.1冠心病”,其他诊断是“I20.0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果其他诊断中有更具体的分析,是提醒我们要仔细核查病历,应该以具体分型作为主诊断,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否则,按照DRG的分组逻辑,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将会对分组以及权重测算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中,对冠心病有两种典型分类,按照临床表现,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型。如果单纯以冠心病作为主诊,主诊的特异性和住院费用的关联性就较差。
2016版的《住院病案首页质量填写规范》中,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入院目的;二是费用,无论健康损害、医疗资源还是住院时长,都和费用挂钩。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对主诊选择的条件进行了细化。病因诊断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则选择病因作为主诊。但冠心病和其下的具体分型,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哪种表现,不是必然发生的?
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危害程度的临床表现,且本次住院以某种临床表现为诊治目的的,应该选择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诊断。所以,病案科应与临床多沟通,看是否有必要对主诊断进行调整。
病案调整后
当我们将“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主诊断后,DRG的分组随即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FS2冠状粥样硬化”调整至了“FS1心绞痛”。
调整后,分组权重由之前的1.17变成了1.20。这是因为,主诊选择的原则,一个是看住院目的,一个是看费用,而DRG恰恰是以主要诊断和住院费用作为分组核心依据。因此,权重测算是否真实可信,取决于日常的编码工作。
疾病分类编码缺陷管理之路道阻且长,智能工具和专家建议是帮助我们前进的力量~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