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员工面试的这三道题,你能答好吗?

2020
05/18

+
分享
评论
九风医学教育
A-
A+
细细思量,总感觉医学人文教育还很不够

前不久,我参加了医院招录新员工的面试,面试的题目有3道,第1题是“结合新冠肺炎,谈谈你对‘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理解和认识”;第2题是“热播纪录片《中国医生》中河南省中心医院的一位主任讲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老太婆的丈夫经救治无效死了,她对主治医生怒吼说‘要把他撕成碎片’,一边又和医生说‘我最近血压高,你要帮我看看’。你若是当事医生,会怎么处理?”;第3题是“你在学医的过程中,最大的挫折是什么,谈谈你的想法体会。”

3道问题看似涉及医学认知、医患关系和职业成长,其根本还是绕不开“人文”二字。

就拿第一题来说,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句话,更不了解其内在的医学人文含义。20来位考生,没有几位同学答题令人满意,仅两位同学提到以前在学校听过这句话。有的同学还回答说,新冠肺炎的治愈率是比较高的,面对未知疾病要多帮助,要给予安慰,要注意新冠防控和院感等,回答的不得要领。

对于第二题的回答,同学们也没有很全面的思考和认识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和在当下对医患双方各自行为的反思,而是强调了警觉,注意医务人员个人保护,防止伤医事件等。

而对于第三题结合个人经历谈学医过程的挫折感时,有的同学结合自身成长和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挫败和病人不信任等回答得较好,有的同学则不得要领,没有真实表达。

在面试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要怎么来回答,若是参加面试的是高年资的医务人员,他们会怎么回答,会有什么不同?细细思量,总感觉医学人文教育还很不够。

随着临床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一个医生是不是好医生、大医生,差别就在于思维方式上,包括对于病人和疾病本身的思辨。“有时是治愈”,要求我们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医学及其局限性,医学解决不了“最终是治不愈的死亡”。

同时,也要求我们每个医务人员清楚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局限,从而激发探索医学发展和自身进步永无止境的进取心。“常常去帮助”,不管是从医学还是社会行为学上讲,都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无论是有病患的还是正常健康人群。从群体行为而言,作为医务人员“常常去帮助”的重要性超过了“治愈”。“总是去安慰”,就如前所述,对于疾病我们最终还是没有解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生命无常是常态。作为医者,面对这一常态,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同理心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去慰藉心灵比治不愈的疾病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作为医患关系的一方,医务人员应当是更为理性的一方。在目前的医患关系形势下,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到医患关系跟随着大环境在好转,纯粹或狭隘地强调自身保护或是打击都是不利于医患关系真正改善的。没有哪个医生不想把病人看好,也没有哪个病人来医院就是准备找茬的。相互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去看待彼此,就是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医学人才是复合型技术人才,医学人才的成长是百年树人的过程。要培养根红苗正、慎终如始的仁心仁医需要医学人文的持续滋养浇灌,尤其是在迈入医学神圣职业殿堂的初始,现在看来医学院校和工作单位在这方面的教育迫切需要加强提升。

来源|健康报文化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九风医学教育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医生,医患,同学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