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武汉解封。
4月15日,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撤离。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当日,坚守了三个多月的国家卫健委留守武汉的最后20位专家陆续撤离。
4月27日,经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批准,孙春兰副总理率中央指导组离鄂返京。
从1月27日抵达武汉到4月26日,整整三个月时间,来时雨雪霏霏,走时杨柳依依,三个月的时间,武汉市由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近万,医疗服务能力濒于崩溃到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场战疫,取得了上半场逆转性胜利。中国速度、中国经验,令世界瞩目!
5月2日,湖北作为中国31省区最后一个一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省份下调为二级。标志着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但是,清零并不等于清除,成果并不等于成功。武汉大学杨炯教授认为,武汉约有一两万无症状感染者,占0.15%-0.3% 。从0.15%对应1万,0.3%对应2万,可知杨教授心目中的整体为667万(2000万除以3),众所周知,1月23日封城时留在武汉市内的人口是900多万(953X70%=667.1)。如果杨炯教授的数据模型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无疑,无症状感染者是下半场战疫的重中之重。
5月4日,国家突然派出一个联防联控联络组直抵武汉。与湖北省、武汉市相关官员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工作。
有媒体猜测,武汉早已解封,湖北全省也已降为二级响应,中央指导组副组长陈一新也早已回京。这个时候,为什么又再次派出个联络组呢?
到底是什么样的重大任务需要现场联络?
而在此之前,国家联络组去而复返,再行督战,耐人寻味。
据公开报道,联络组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和反映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督促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严防疫情出现反弹,兼顾了解复工复产复学等情况,承担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工作。
5月9日至10日,已经连续35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的武汉,两天内新增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自4月3日武汉新增1例确诊病例之后,4月4日至5月8日,湖北省均无新增确诊病例。这6个病例,终结了湖北省连续35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的记录。
5月10日下午,湖北省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称,按照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经组织专家评估,将武汉市东西湖区风险等级由低风险调整为中风险,全省其他县市区均维持低风险。
这6例确诊病例,均住在武汉东西湖区长青街三民小区。据武汉市卫健委网站介绍,患者居住小区曾有20例确诊病例,经组织专家对各种因素排查分析,其病因应主要来源于既往社区感染。
这6例新增病例,导致了武汉东西湖区委长青街工委书记张宇新被免职。彼时,他在长青街任职尚不满2年。
这6例新增病例,全是本土病例,病人没有离开过武汉,甚至没有出过小区。年龄最大的达89岁高龄,最小的29岁。
其中,那位89岁的高某某,3月17日就出现发热的症状,一直到5月份。也就是说,近两个月的时间,患者体内的病毒还没有完全被清除。
对此现象,5月11日,新闻1+1采访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吴尊友表示:武汉不止一例这样的患者,有些患者的病程可能有30天、40天,甚至50天。病人的抵抗力强,免疫力强,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清除病毒,如果抵抗力弱,那么他就不能清除病毒,使得病毒长时间在体内存在。
当人年纪大、免疫力低的时候,病程可能会很长,而且可能会出现反复,这也是新冠肺炎的一个和非典和其他疾病不一样的地方。对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谱的分析来看,越是年轻人,特别是儿童,无症状感染的比例更高,而青年人症状比较轻,所有这些都指向病人呈现的症状和恢复的快慢,都与免疫力有关。
只要社区里没有真正“清零”,或者社区还存在着检测阳性的都存在风险。有相当一部分检测阳性、无症状感染者的症状很轻,他自己感觉不到,那这些还是有传染性,他传染给病人以后,被传染的人可能会出现症状,也有可能不出现症状,无论出现或不出现症状,他还是具有传染给其他人的风险,社区还是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据央广网报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强调,武汉方面要迅速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尽快找到传染源,加强社区管控,扩大检测范围,快速切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扩散。
5月11日,武汉市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全员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各区自行拿方案。准备用10天时间,对全市1100万人进行新冠病毒核酸筛查。
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把自己伪装隐藏起来。但是,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病毒一旦感染人,就会在人体内留下核酸物质。而核酸检测就是对其特征序列进行检测,来确定是否为新冠病毒感染。
所以,核酸检测是目前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它的好处在于患者在感染后1-2天即可检测到核酸,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救治!
10天筛查1100万人!借助网格化管理,地毯式筛查,不漏一人,力度之大,史无前例!全民筛查、斩草除根,杜绝病毒交叉感染,这是当前武汉行动的本意。
做出这一重大决定,对武汉来说是非常艰难的,要知道,武汉采取的这一政策,对医疗服务、医疗设施、医疗队伍等等诸方面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但是,为了防止病毒死灰复燃,为了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为了取得全面的胜利,英雄的武汉,拼了!
撇开排查的经费不算,仅核酸和抗体检测费用,按180元/次和50元/项计算,十天下来,全部完成,也至少要花费20亿,全部由政府买单!
回溯性看,与欧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武汉人民付出太多了,我们的党和国家也做得真的够好了!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明的领导!这话绝不是拍马溜须,而是遭遇过,比较下,壮士断腕磐涅重生后的感悟!
以前我们没有参照物,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参照一下国外的疫情。国外的疫情有多凶险,就知道我们的医护人员在这次抗疫中有多拼,我们的国家有多伟大!
随便举一个例子吧!
72岁的古稀老人张伯礼医生,在武汉期间,由于不分昼夜连日劳累,导致胆囊发炎,2月19日在武汉前线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期间,国家中医局一直让他回天津去,但他却坚持死守一线。
当董倩问他“您想回吗”?张院士回答“绝对不可能的,我是绝对不回。刚铺开打仗,你怎么就撤离战线。”
由于手术后双腿出现血栓必须卧床两个星期,但72岁的张院士仅在床上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之所以说是“新型”,乃是由于人们对其知之实在太少,到现在还有好多问题都没搞清楚。但是,中央介入之后,无论是及时发布信息,统筹防控资源,免费救治、应收尽收,还是邻里相望、社区防控,可以说,整个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执行以及效果,令我们感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优越,也让世界人们叹为观止。特别是横向比较,美国等西方国家竟然能够白白浪费中国作出重大牺牲所争取的宝贵两个月,导致全球大流行,酿成几百万人确诊、近几十万人丧生的惨剧,谁更对人民负责,谁更对社会尽责,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对于武汉地毯式排查检测,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5月12日表示,武汉此举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流行病学调查需要,进一步了解感染情况。同时也为了让武汉人民安心,以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学。
但是,对于武汉全民检测,也有一些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是认为全城全员检测的想法虽然理论上不错,但实效堪忧。为什么呢?因为不能保证这1000万人在某个时间节点同时检测,同出结果。也就是说1000万人在这10天中是处于一种动态,有可能即便今天检测了,明天出门又被感染了。虽然这种概率极小,但并非没有可能。无庸置疑,全民检测肯定会找出一部分“潜藏者",但想一网打尽、一劳永逸将很难。
二是,在10天1000万人的检测中,因检测人员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必然要加快再加快的与时间赛跑,不可能或者很难做到一人一换防护服手套,很可能,或者说会不会,出现交叉感染?
三是,检测还存在一个误差率和准确率的问题。就曾经有三次核酸检测阴性,第四次才阳性的病例。所以想毕其功于一役,恐难于完全实现。但更多的武汉人认为,对于武汉全民检测,觉得政府的举措是对的!对老百姓来说,能排除隐患,就多一份安心!
据江淮医学了解到,武汉各社区全面开展登记,今天就已经安排在楼下排队检测了。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分批、错峰检测。速度之快,令人赞叹!
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也都不可能绝对完美,尤其这么多人这么大的城市,去做一件全民参与的事情。
但是,不能百分百的尽善尽美就不做了吗?难道自己做饭不好吃,就干脆不做了给自己饿死?显然不是!聪明人总是先吃饱,再想着下一次如何去吃好。
事实上,由于新冠病毒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还太多,既便武汉全民检测完毕,也不能作为防疫防控放松的绝对把握与依据,加强防控的思想这根弦,依然不能松动!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本文作者 | 叶正松
本文首发 | 江淮医学深读版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END—
米勒之声编辑部 米勒之声
原标题:刚刚!武汉宣布一个重大消息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