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口罩让这个五月显得格外炎热!
在不经意间,夏季就酱子悄悄来临。不仅如此,夏季流行病也接踵而至。
想要安心度夏的盆友们,这些疾病需要警惕起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常见5岁及以下儿童,因为这类儿童抵抗力低,而重症死亡的病例主要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幼儿。
表现症状
绝大多数患病儿童的症状比较轻,儿童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都是细心的父母发现孩子发热,在手、足、口腔内部出现皮疹或白色疱疹。
一般来说,这类人肠道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感染呈自限性(类似流感的自限病程),经过大约7天左右,无需专门抗病毒治疗就可以自行痊愈。
有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严重的后果,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虽然该病多数能够自愈,但是仍然要高度重视。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患儿鼻涕、口水、手掌和口唇的疱疹液、排泄物,以及患儿污染的毛巾、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进行传播。
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类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也就是说,得一种类型的手足口病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抵抗力,对其他类型的手足口病仍然易感。而成人抵抗力较强,一般很少发病,但是仍可能传染给儿童。
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尚无特效药,轻症无需药物治疗,一般清淡饮食,多饮水,帮助孩子度过感染期。
重症患儿必须到医院对症治疗。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一般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病原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也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
表现症状
最突出的就是腹泻,每日大便超过3次(或与平时排便习惯相比次数显著增加)。
大便的性状与平常不同,常常是稀便、喷射状水样便,也可以是黏液便、脓血便或便中带血,此时常常有里急后重的感觉。此外还有恶心、呕吐、发热(感染所致)、腹痛和全身不适的感觉。
病情严重者可因为大量腹泻导致脱水和丢失大量钾,出现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治疗方法
感染性腹泻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腹泻患者不能采用“饥饿疗法”,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流食,富含钾、钠的饮料,而不是传统的禁食禁水。
预防措施
不食用腐败的水果、不洁食物和水;
注意与腹泻的家人隔离,对其污染物用“84”或“过氧乙酸”消毒处理,教育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
疫情期间建议分餐,谨防粪口途径传播。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表现症状
自觉眼不适感,1-2 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具有明显的眼刺激症状,表现为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
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最常见为:眼—手—眼的传播。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
治疗方法
及时到医院就诊,对症用药。
预防措施
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
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急性肠胃炎
急性胃肠炎泛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和损伤。此处所指的夏季急性胃肠炎多因为暴饮暴食,或者冷热刺激等不良饮食习惯所致的常见病。
表现症状
不良饮食(暴饮暴食,辛辣刺激,大量冷饮,不洁食物)后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
如果是不洁饮食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常常伴随机体防护性的腹泻,呕吐。大量的水分和胃肠液(富含钾离子)丢失也会导致脱水、低血钾、酸中毒等典型症状。
常见病因
酒精、药物、感染、肠液反流、黏膜缺血缺氧、食物变质和不良饮食习惯、腐蚀性化学物质、机械损伤等。
治疗方法
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一般是对症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了急性胃肠炎需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措施
1、不可贪凉饮
盛夏季节切不可贪凉饮,比如冰镇啤酒不可饮用过快、过多,辛辣食物要有节制。
2、不能食用腐败的食物
夏季食物容易腐败,不食用腐败的食物。如果出现了轻症的急性胃肠炎,可以用暖水袋热敷腹部,腹泻严重者注意补水补盐,最好居家常备口服补液盐,按要求溶解后缓慢饮用。
夏季温度湿度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注意手和饮食卫生,远离不洁饮食,保护自己的健康。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